
2005年 安靜的流逝 450cmx200cm 布上油畫 熊宇
新藝術沙龍:感謝您昨天和我們分享的,關于“時間的節(jié)點”這個展覽上的作品,和您創(chuàng)作的一些感受。今天我們想繼續(xù)走進您的藝術故事, 聊聊“卡通”圖示。一些媒體和評論文章都說,您是繼何多苓,羅中立等老一代川派藝術家之后,四川畫派的新秀,尤其談到了您代表了70,80一代的“卡通”圖示,您是怎么看待這種說法的?
熊宇:所謂“卡通一代”,在我們藝術家眼里,它是外界的一個籠統(tǒng)的說法。我們這輩藝術家里面,在生活和經歷上跟以前的藝術家可能有很大的不同,這一輩藝術家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比較大,很多人都覺得我們這輩藝術家喜愛使用有點卡通式的造型和色彩,或者用這種方式來進行創(chuàng)作。這樣,外界可能就會把這種創(chuàng)作的方式定義為“卡通”的圖示。很多時候,他們會覺得我在這一批藝術家里比較具有代表性。我自己覺得這只是創(chuàng)作的一種形式。就我個人而言,我并不覺得我是在畫“卡通”的繪畫。
如果從源頭上整理這個概念,首先就應該提到波普藝術。但是,這不是簡單地借用卡通的圖示來進行創(chuàng)作。我更愿意說,這是波普藝術思維方式的一種延續(xù),或者演進,比如村上隆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會用到卡通形象,或直接引用卡通形象,像波普藝術一樣的創(chuàng)作。這是第一種創(chuàng)作方式,也是大部分人關于我們前幾年“卡通”繪畫的認識。

注:波普藝術又稱普普藝術,是一個探討通俗文化與藝術之間關連的藝術運動。波普藝術試圖推翻抽象藝術并轉向符號,商標等具象的大眾文化主題。
第二種創(chuàng)作方式是運用今天對卡通或是網絡文化的理解來進行創(chuàng)作。這種創(chuàng)作并不是要把這個圖示描繪出來,而是用這種文化的感覺。比如說,我到峨眉山去旅行,旅行了一圈但是沒有畫任何一張畫,回來之后,憑著感受畫一張峨眉山的風景。你可以說畫的其實是峨眉山在腦海里的記憶,這和中國傳統(tǒng)山水的創(chuàng)作實際上是一個概念,以前的畫論里面也有“搜盡奇峰打草稿”的語句。今天我看了很多的卡通漫畫書和動畫片、上網打網游、看小說等,過后憑自己的感受創(chuàng)作了一件作品。
可以說,第一種所謂的卡通模式是對現(xiàn)實圖像的應用,是波普藝術之后的一個延續(xù)。而第二種則是把生活中的感覺提煉出來。我覺得自己應該是后面一種,而不是像第一種那樣簡單的借用現(xiàn)成的圖示。提煉生活中的東西是藝術家會做的一件事,我也是這樣去創(chuàng)作的。

村上隆作品
所以說,雖然很多人都會說“卡通”這個概念,但我覺得大部分的人其實沒有把這個概念搞清楚。很多評論家、批評家自己并不怎么看卡通,也不打網游。我覺得今天的這種文化現(xiàn)象其實是源于對生活的一種體驗。一個正常的普通人,他的生命是很有限的,他的精力也是很有限的,他沒有辦法去經歷很多事情。但是,很有意思的是今天的人可以通過很多方式來虛擬生活體驗,比如打游戲。在游戲里面扮演一個角色,從本質上講是一種生命經歷的體驗,和讀書看電影是同樣的概念。在這個過程中,他可以迅速地體驗一些東西。因為這個過程是虛擬的,所以這是一種虛擬文化。我認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在繪畫的時候也有類似的體驗。當你在繪畫的時候,你的生命是開放的,你將自己的生命體驗和感受在繪畫中呈現(xiàn),這和網絡文化中那種虛擬的感覺是相近的。
很多時候,今天的評論家們過多地把觀點集中在了第一種用卡通創(chuàng)作的方式上,可能他們會談到對卡通圖像的借用,甚至可能把這一點作為對這幾年這個繪畫現(xiàn)象的詮釋,我自己覺得這種說法是有它的局限性的,不是非常地準確。

2008年 冥想的翅膀 300CMx200CM 布上油畫 熊宇
新藝術沙龍:像您剛才講的卡通繪畫的兩種解釋,第一種是對波普藝術的延伸,第二種是藝術家自身生命體驗的呈現(xiàn),其實卡通形象在某些時候就是把人物事物重要的幾個點放大,然后在畫面上呈現(xiàn)出來,讓觀眾可以最直接地領略到這個形象在畫面中傳達的某些東西。
熊宇:很多人說到卡通一般都會想到簡單的圖像應用,因為這個最簡單,也最容易理解。我們往往習慣了用簡單的方式去解釋很多現(xiàn)象。但是,我創(chuàng)作的思路并不是這樣。我不是想畫卡通人物,而是想畫這種情感的經歷。比如,今天你坐火車,你既可以用寫實的方式畫火車上的生活,也可以用其他的方式來畫一種記憶。或者,你今天玩了個網絡社區(qū)游戲,結束以后可能就會想畫這種體驗和感受。我想說的是,畫虛擬社會的體驗和畫現(xiàn)實生活只是關注點不同。一些人可能接觸了社會現(xiàn)實生活,于是想畫現(xiàn)實生活,而我想畫的是虛擬的生活。在本質上,這都是藝術家對生活的一種觀察,理解和體驗。

馬遠《踏歌圖》
新藝術沙龍:這樣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其實也是藝術家內心的一些虛擬的場景。
熊宇:可能“卡通”這個詞本身具有強烈的社會屬性。當你讀到這個詞的時候,你的腦子里面會直接產生很多圖案,像灰太狼和喜羊羊這樣。而從藝術家的角度來講,從我自己的創(chuàng)作角度來講,我會覺得我其實是在觀察生活。
今天,這種藝術形式的產生,有它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和背景,和這個時代有很大關系。正是因為這樣,70、80的藝術家們才會這樣進行創(chuàng)作。在90年代之前,我們沒有計算機網絡以及虛擬社區(qū)這樣的概念,大家都是在現(xiàn)實中工作。那個時候的虛擬生活就是看小說、看電影、聽收音機。到了90年代后,尤其是2000年以后,虛擬的社會生活就大大地增加了。如果我們去上網,我們在網絡就可以有社區(qū),可以生成一種社會的經歷。比如說,在大型的網絡游戲《魔獸世界》里面,每個人都是有職業(yè)的,有分工,你可以選擇你自己想做的事。這種社會角色的虛擬度就非常地高。另一個游戲《模擬城市》也是這樣。
在人類文化歷史上,這種生活體驗是以前的人根本沒有的,是一種全新的感受。我們這輩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剛好面對的是這樣的“新世界”。我們經歷的這些東西,明顯和老一輩藝術家們不一樣。所以說,這個時代的社會體驗肯定也和老一輩的藝術家們不一樣。這可能就是很多人不自覺地想要去表現(xiàn)它的原因。畫的人多了,也就形成了現(xiàn)在批評家們所謂的“卡通一代”。只是有的評論家在寫這些文章的時候,他們自己所處的年代比我們早很多,有時候并不太理解這些東西,他們可能是站在一種圖像學的角度,以自己對波普圖像的經驗來解讀作品。我覺得他們是有誤讀的。

游戲《模擬人生》體驗不同的人生軌跡
新藝術沙龍:這完全是環(huán)境和成長經歷不一樣所導致的。今天參與這種虛擬游戲和虛擬世界的人越來越多,以制造這種虛擬環(huán)境作為事業(yè)的人也越來越多,這仿佛成了我們時代的必然。
熊宇:比如今天和一個朋友一起吃飯,我們兩個雖然面對面坐著卻并沒有怎么說話,但是互相微信圈里點贊,這就是一種典型的虛擬社交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以前真的是沒有的。我覺得今天的人生活在世界上,首先是有個真實的身份,然后可能還有很多虛擬的身份,會有屬于他自己的賬號。以前的人會覺得這個賬號沒有意義,但是今天如果你的微信被盜號,或qq被盜號,這絕對是個很嚴重的事情。因為這承載了一個人非常多的個體經歷和生活歷史。對于個人而言,這就是一個個人歷史的記錄。當這些東西丟失的時候,從某種意義上講某段記憶和歷史也就丟失了。
對于藝術家來講,這些經歷都會是他的感受,都會讓他有想去表達的沖動。我覺得有一點是非常有意思的,我們看藝術的發(fā)展史,就會發(fā)現(xiàn)每個時代都會產生新的藝術,沒有人知道人類下一步會走到什么地方去,所以今天的藝術家無法知道未來的藝術家他會體驗到什么,所以我們也無法預測到未來會產生什么流派,我覺得這是人類進步的表現(xiàn)。我覺得藝術和人類的生活發(fā)展是相關的。社會生活發(fā)展到這里,藝術家感受到生活的變化,就會有新的創(chuàng)造,新的創(chuàng)造會產生新的思想和藝術的流派。

2008年 時間的浮塵 300CMx200CM 布上油畫 熊宇
新藝術沙龍:經歷了“光之池”,“溫暖的翅膀”,“塔羅”,“影子城堡”,“時間的節(jié)點”很多個藝術創(chuàng)作的階段和時期。在這些階段里面,我們剛才有講到,您一直堅持著大眼睛細脖子這樣的卡通形象,但是您的卡通形象并沒有萌態(tài),反而是一種憂傷的存在。
熊宇:這就是我剛才講到的,首先我并不是想借用一個卡通形象來表達我想說的東西,我覺得這種方式太簡單,只要把你知道的很多形象羅列出來放在一起組成一件作品就可以了。我自己并不想這樣。我是想觀察這個虛擬的世界,用我的繪畫作品把它表達出來。還是那個例子,今天我去峨眉山旅行,可能最后我畫了一個人,不是峨眉山。我在峨眉山的經歷和情感,最后可能被我濃縮成一個人物的形象表現(xiàn)在畫中,而并不是山的形象。這就是生活體驗和經歷在藝術家的內心經過提煉之后,再創(chuàng)造完成的一件全新的作品。我自己認為我的藝術創(chuàng)作就是這樣的。所以在我的創(chuàng)作中,你沒有辦法找到這個人真實形象的存在,都是虛擬的。
我覺得我的圖像是承載了我生命的變化。沒有萌態(tài),這種萌態(tài)是生命的某個階段,可能在十幾歲的年齡段里會有這樣的東西。生活的經歷是會變化的,慢慢地你會承受很多的壓力,比如考大學的壓力,畢業(yè)找工作的壓力,工作以后職業(yè)的壓力,結婚生子之后生活的壓力……壓力會一直伴隨著你的,甚至你會覺得越來越多。我自己覺得,在我的創(chuàng)作中,萌態(tài)在沒有壓力之前會有;有了壓力,自然就會越來越少。你現(xiàn)在叫我做一個很萌的東西出來,我都做不出來。畢竟已經過了這個階段,所以在我的圖像中,這些社會的經歷和情感會很自然的流露出來。

2012年 無盡的旅程 No.1 200×450cm,熊宇 布面油畫
新藝術沙龍: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第一波興起的時候,您已經進入了這個市場,大家知道的是您的卡通圖示。大概那是在04年,那個時候其實畫卡通的人還是很多,但是慢慢地,畫卡通的人在逐漸地減少,這種現(xiàn)象是為什么?
熊宇:我覺得這個很正常。第一,04年當時市場興起的時候,首先作為當時一種新的繪畫風格,大家會覺得這是個新事物,所以會關注它。因此,市場會有追捧。然后,對比傳統(tǒng)繪畫的技法,有的藝術家會覺得這個繪畫技術比較容易掌握,再加上這樣的風格很符合年青人的審美,所以很多人會跟風。這樣大家會發(fā)現(xiàn),畫這個的人越來越多。如果我們只是簡單地把卡通形象借鑒過來,其實這個技術難度真的很低。但如果講到藝術地提煉,就不一樣了。
很多人都認為這只是波普藝術的延伸復制而已。從某種意義上說,在技術難度上是降低了,讓人誤以為很容易進入。因為可以直接借用現(xiàn)實圖像甚至直接使用簡單的圖案和色彩,所以不再需要以前學院練成的造型能力。
另外,很多評論界的人其實并沒有這種游戲虛擬社會的經歷。如果缺乏了這種經歷,就很難真正地認識到這個事物的本質是什么,就很容易只是很表面的對圖像進行解讀,這樣就會造成大眾對這個圖像的誤讀。畢竟“卡通”這個名詞具有太強烈的社會屬性。講到“卡通”真的就會讓人產生很直接地聯(lián)想。所以這個詞本身就容易產生一種誤讀。而這種誤讀會造成跟風。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這也是正常現(xiàn)象。從歷史上來講,有很多這樣的事件。時間久了,慢慢地歷史自然會有判斷,有價值的東西即使被埋沒掉,后來也會被發(fā)掘出來。藝術家最重要的還是要創(chuàng)作自己的作品。不管外界評論風潮怎么樣,藝術家是管不了的,藝術家也沒有辦法去左右,只能說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

2009年 萬水千山 210CMx300CM 布上油畫 熊宇
新藝術沙龍:剛才提到的批評家和普通大眾對卡通圖示的不理解和誤讀,尤其是批評家在誤讀的過程中會影響一些跟風進來的藝術家。
熊宇:很多人都會問,未來的潮流是什么樣的,我覺得潮流是最說不清的,你不知道潮流會怎么樣。我一直覺得潮流是人創(chuàng)造的。你做得足夠好,就是潮流,跟不跟的上潮流其實根本沒有關系。
新藝術沙龍:其實就像時尚一樣,我們都在追,但對于藝術家來說,還是追隨自己內心的感受,走下去,不管是做到極致也好,還是做到自己滿意也好,努力的把內心藝術創(chuàng)作的元素表達出來,這種藝術就能夠成為你自己的潮流。

安靜的流逝2局部
新藝術沙龍:您剛才講到安格爾,您的畫也滲透著一股深厚的古典藝術的氣息。
熊宇:藝術很重要一點是提煉。藝術家用他的眼睛和心去提煉這個世界,這種提煉的東西和普通的攝影完全不一樣。為什么古典藝術打動我,絕對不是因為它畫得像,而是因為藝術家的提煉。我喜歡安格爾,恰恰是因為安格爾在這種視覺的提煉上做到了極致。我會看到人的生命和情緒在流動。我的作品對生活也是一種提煉,就算是畫一個蘋果,這個蘋果在我的繪畫中也是經過提煉的,有我的情緒承載在里面,別人會覺得我的作品里有一種古典的氣質,其實是跟這個觀點有關。印象派畫一個荷塘,會去寫生真實的荷塘,這是在提煉現(xiàn)實自然景物。而我今天畫畫,不是提煉現(xiàn)實的東西,我提煉的是虛幻的東西,一種虛幻的生活體驗,但是,總的來說我覺得藝術家的提煉都是一樣的。你感覺到我的作品跟古典藝術有共同點,實際上是因為我們同樣在追求這種視覺上的東西,只是對象不一樣。古典繪畫呈現(xiàn)的是一種具體存在的、具象的事物,而我畫的是沒有的、虛幻的事物。
以前,我經歷過長時間的讀圖階段。比如拿個放大鏡看圖看半個小時,其實這就是一種視覺上的提煉。我們今天看所有曾經偉大的畫家,他們幾乎都有這個能力,他們能夠從真實的圖像中提煉出某些視覺元素,并在視覺表現(xiàn)上讓呈現(xiàn)地很舒服。比如說筆觸,他們寥寥幾筆就可以畫得很出神。為什么我們這樣說,是因為這寥寥幾筆是經過提煉地,剛好畫到這個關鍵點上,這是一種繪畫的能力。

安格爾作品
(四川廣播電臺 新藝術沙龍訪談錄音整理)
采訪記者:劉丹放
錄音整理:黃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