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頂藝術節現場表演
“現場藝術,呵呵,現場罵你們算藝術么。”這是網友在藍頂藝術節白鷺溪現場藝術“身體自覺”舉行前在微信平臺上的尖銳調侃。一時間引起眾多網友的圍觀討論。什么是行為藝術?如何正確看待行為藝術?帶著這些問題,昨日,成都商報記者聯系到“身體自覺”的策展人葉彩寶,他介紹,行為藝術本身是種表演形式,但它又不僅僅是一種表演,它更注重的是效果,注重身體的表達。對于網友怪誕的調侃,他表示,“大家的調侃是大家的自由,只要不過分就沒問題。”
2014成都藍頂藝術節,開幕式前就安排了一場頗具行為藝術色彩的現代舞表演,而在開幕式后舉行的白鷺溪現場藝術(行為藝術的一部分)“身體自覺”顯得十分另類,7位藝術家展開了近3小時的行為表演。
“有些人認為行為藝術就是裸奔,就是暴力,我認為這只是一個片面的解讀。”策劃葉彩寶這樣說。“身體自覺”是想讓藝術家真實地了解自身。他舉例說,“比如藝術家董潔的‘一碗清水’這個作品,在她面前放著一個玻璃杯和一個盆子,她用舌頭把盛滿的水舔干。在這個過程當中,藝術家可以體會到‘滴水穿石’的感覺。又如劉緯的作品‘不同意’,在他手臂上拴上一個大氣球,當20分鐘后,他自己已經無法承受氣球的升量,致使把他的身體拉直。藝術家是想表達當人們受外力影響被拉扯得必須去同意一件事情,但自身又是不愿意的。總之,做行為藝術先要尊重法律,不能去傷害其他人為好。”
行為藝術是指在特定時間和地點,由個人或群體行為構成的一門藝術,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興起于歐洲的現代藝術形式之一。它是指藝術家把“人”本身(包括其思維、個人背景等)作為概念傳達的媒介之一,配合“時間”、“空間”等眾多元素來展現人類思想的結晶。這里的“人、時間、空間”就如同油畫里的“顏料、畫筆、畫布”又或是水墨畫中的“水墨、毛筆、宣紙”,其都是為藝術家個人抒發情懷,提出觀點,記錄時代變遷等所使用的材料語言。行為藝術這種語言是等同于文學、音樂、繪畫、雕塑、攝影等的一種新興的語言形式。由于中國當代藝術起步晚,大眾對藝術、行為藝術基礎知識面的缺乏,使得一些人將自己怪誕的行為冠以行為藝術的名義嘩眾取寵,使這一藝術形式被烙上“裸體、血腥、暴力”的印記。
2014成都藍頂藝術節之成都同城藝術聯展總策展人陳默昨日向記者介紹,藝術語言正如各種劇目一樣,都需要不同的表達方式。“行為藝術會出現在公共空間,或是某突發事件的現場,它具有其他藝術形式無法替代的表達方式,它的表達力度也是獨具特色的。”陳默介紹,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很多藝術家開始嘗試這樣的藝術形式。行為藝術現在也在不斷擴展和延伸,“成都的市民在全國來看,對行為藝術的了解算較清晰的。這么多年藝術家對行為藝術的實驗一直沒停過。行為藝術的實驗性比較強,理解起來會受一定的影響。”陳默說,“希望以后藝術活動的時候,給行為藝術一點空間。就像我們吃飯,什么菜都有了,有它也并不多余。”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