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找未來城市的詩意——城市山水精神”論壇將于2014年9月20日下午14:00在中央美術館學院美術館學術報告廳拉開帷幕,此次論壇,由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和中央美術館學院美術館聯合主辦,上海證大房地產有限公司支持的。這也是“城市山水”建設的實踐者、推動者,證大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戴志康先生首次亮相中國藝術最高學府,與國內建筑界、美學界泰斗、新星共同探討當代文化以及城市建設的山水精神。
什么是“山水城市”?“山水城市就是將城市的密度、功能和山水意境結合起來,希望構建以人的精神和文化價值觀為核心的未來城市。”該構想,講求城市與自然山水、人與環境的有機結合。該構想是對未來城市發展的探索,更是對現代人類生存方式根源的反思。在消費主義甚囂塵上、人性解放過猶不及的今日,重建精神體系之高山,重導藝術領域之流水,愈顯重要而迫切。
“全球化在中國的最大表征莫過于城市的發展,尤其是趨向都市化的城市建筑。遺憾的是,城市形成了大量大雜燴式的城市建筑景觀,大量的老建筑被拆毀,又新造出一批毫無特點的建筑,大規模高層建筑的集群化更使城市失去記憶,建筑的“失語”現象日益嚴重。”本次論壇主持、中國著名當代建筑批評家、中國藝術研究院建筑藝術研究所副所長王明賢如是說。
當代的城市精神應該契合當代的時代特征,當代的城市建設更應該要解決當下的問題。當下中國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土地、資源的緊缺與大量人口需要發展的矛盾。建設什么樣的城市,提倡什么樣的精神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縱觀歷史,每一次社會變革都將引發一場藝術思潮與流派的演變,進而影響人類建設家園的方式?,F代建筑與藝術史,也就是西方建筑與藝術史。文藝復興之前,是“神”的 時代,無論是建筑、藝術,為宗教及貴族服務。藝術上宗教題材的雕塑、壁畫等。建筑上表現為哥特式、巴洛克式。人性極端壓抑,生命匍匐在信仰之下。隨著文藝復興對人性的解放,“人”的意識開始覺醒,藝術家開始歌頌“人本身”。藝術創作開始弘揚人性、建筑開始為居住生活服務。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進入機械化大生產時代。機器運用、勞動分工、商業發展,使得現代社會的生產力迅速提升,極大改變了人們的物質生活環境,又改變了人們內心的思想觀念,造就了包豪斯為代表的“極簡主義”,“人”的需求被極大的重視,產生了一系列現代藝術,以適應現代生活、城市發展的新要求。隨著科技革命的革新,生產率得到極大的提升。人類迅速進入消費時代。波普藝術作為消費時代的重要標志,受到經濟過剩根本影響,廣告商成為藝術家,人們的注意力成為被爭取和消費的對象。市場消費主義的盛行和經濟荷爾蒙的泛濫,讓人們注意力放在了滿足視覺外部刺激上,催生了視覺中心主義的無意識的蓬勃發展。
在消費主義時代思潮下,資源浪費、欲望膨脹、垃圾圍城、精神淪為消費品。人文主義運動時,尼采說:“上帝死了”,時至今日,人類的自我解放走到極致以后,人的面目也變得丑陋,人性泯滅,是不是會走向另外一個極端“人也死了”?如果這兩條極端道路都被證明是沒有未來的,那么人類未來的發展該走向何方?而代表人類棲居方式的城市發展,又該走向何方?這次論壇將就這些問題展開深入探討。
此次,喜瑪拉雅美術館和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邀請王明賢擔任論壇主持,與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學委副主任劉驍純、證大集團董事長戴志康、環境藝術家包泡、建筑師車飛、建筑師黃源、建筑師馬巖松等幾位美學界、建筑界專業人士一起,共同“尋找未來城市的詩意”,探討山水城市建筑理想的實踐和學術脈絡,思考消費主義式微后,新藝術浪潮的前進方向。這是繼今年4月-5月“中德?高山流水——山水城市設計”主題展之后,喜瑪拉雅美術館又一次亮相建筑設計舞臺。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