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田清白玉山料書撥
那日去跳蚤市場閑逛,見有一老者擺攤售賣碗碟、書報之類的雜物,上前打探,老者告知舊屋拆遷,便把閑置物品拿來出售。在老者處購買了兩只青花小碟后,老者興致頗高,從懷中掏出一個紙包遞給我,說還有個好東西呢。我打開一看,是一根“玉簪”,很開門的老貨。我一問價,有些貴,但畢竟是好東西,就買下了。 回去的路上,我遇到了玩雜件的藏友老楊,閑聊中他問我有何收獲,于是我拿出“玉簪”給他欣賞,他拿在手中端詳片刻后,告訴我,物件從形制和長度觀測,似乎不太像是玉簪,因為簪子的尺寸還會更長些。至于是什么,他拿不準,就拍了張照片,說回去研究一下,弄明白是什么以后再發條微信給我。
不久后我接到了老楊的微信,經他研究,這枚“玉簪”其實是清中晚期的青白玉書撥。“書撥”我還是頭回聽說。查閱資料后得知,原來古人有敬惜字紙的習俗,對書籍尤為愛護,擔心翻書會在書頁上留下汗漬和指紋,繼而影響書的壽命,故發明了書撥。現代人不用書撥,那是因為它的使用方法只符合古籍的書頁特點。古籍書頁是由棉連紙、麻紙、宣紙等對折而成,中間為空,可以將書撥置入其中翻動。
我得到的這件書撥制作年代約在清代中晚期,長、寬分別在11.4厘米、1.55厘米左右,取材為和田清白玉山料,質地溫潤瑩亮,周邊起線流暢,整體打磨精細,表層泛有柔和玻璃光澤。書撥尾部雖有綹裂,但無傷大礙。書撥端首下側鏤空雕有靈芝紋。鏤空靈芝上首翹頭部分為如意頭式樣,平面上淺刻有荷葉圖案。對古代士子而言,荷葉寓意“一夜成名”,在“志在書中”的科舉年代,或許這枚書撥也曾給使用者帶來過仕途上的好運吧。
書撥在拍賣市場上向來比較少見,在今年北京瀚海春拍上,一件小巧的清代白玉寶劍書撥剛一亮相就被藏家以5萬元價格收入囊中。對比這個價格,我算是撿漏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