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韋馱像

佛教有龐大的護法神體系,但傳入中國后,很多護法神都被中國化了,如四大天王變成了執掌風調雨順之神,二金剛變成了哼哈二將。此外,在中國還出現了本土化的佛教護法神,如關羽、蘇東坡、祝允明等都被佛教奉為寺院伽藍神。
佛教將關羽拉進寺廟充當護法
每一種宗教都有各種各樣的護法神,佛教的護法神體系尤其龐大,因為佛教不僅把本教的一些神靈封為護法神,還大量吸收其他宗教和民間信仰的神靈進入自己的宗教,借助他們的力量守護“三寶”(佛、法、僧)和寺院,吸引更多的信徒。
在傳入中國之前,佛教已把婆羅門教的梵天、大自在天、那羅延天等神靈變成了佛教的護法神。傳入中國后,又把在民間影響巨大的關羽拉進寺廟充當護法。不僅如此,佛教還把一些著名文人變身為伽藍神(寺院護法神),以此吸引中國的知識分子,如蘇東坡和祝允明,就被佛教奉為伽藍神。
四大天王手持法物寓意風調雨順
我國民間所熟知的佛教護法神,主要有四大天王、韋馱、哼哈二將、天龍八部等。四大天王源于印度佛教傳說,據說須彌山腰有一山名犍陀羅山,該山有四峰,各有一天王居其上,守護一方天下。四大天王的中國名稱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他們在印度佛教的名稱和職責在《長阿含經》中有記載:“東方天王名多羅吒,領乾婆闥及毗舍阇神將,護弗婆提(即東勝神洲)人;南方天王名毗琉璃,領鳩盤茶及薜荔神,護閻浮提(即南瞻部洲)人;西方天王名毗留博義,領一切諸龍及富單那,護瞿耶尼(即西牛賀洲)人;北方天王名毗沙門,領夜叉羅剎將,護郁單越(即北俱羅洲)人。”
佛教認為須彌山是世界中心,須彌山四周是大海,大海之中各有一洲,即東方的東勝神洲,南方的南瞻部洲,西方的西牛賀洲,北方的北俱羅洲,合稱四大部洲,四大天王就是四大部洲的護法神。
不過四大天王傳入中國后,就被中國人換了崗。《西游記》的作者把他們調去當玉皇大帝宮殿的守門天將,負責守衛東、南、西、北四大天門。《封神演義》則把他們變成管天氣的神,負責給人間帶來風調雨順。《封神演義》第九十九回說:“四大天王,輔弼西方教典,立地風水火之相,掌風調雨順之權。”又以四天王為魔家四將,稱增長天王為魔禮青,掌“風”;廣目天王為魔禮紅,掌“調”;多聞天王為魔禮海,掌“雨”;持國天王為魔禮壽,掌“順”,組合起來便成了“風調雨順”。
四大天王和“風調雨順”的對應關系,可從他們手中所持的法物看出端倪。我國寺廟中四大天王的造像,一般都是東方持國天王持琵琶,身白色;南方增長天王持寶劍,身青色;西方廣目天王手上纏繞一龍(或蛇、蜃),身紅色;北方多聞天王右手持傘,左手持銀鼠,身綠色。寶劍寓意“風”,琵琶寓意“調”,傘寓意“雨”,龍或蛇、蜃寓意“順”。即南方增長天王掌“風”,東方持國天王掌“調”,北方多聞天王掌“雨”,西方廣目天王掌“順”。造像的寓意雖然和《封神演義》的說法有點出入,但組合起來的寓意是不變的。
韋馱追回釋迦牟尼之骨被稱“戰神”
另外,人們在寺廟天王殿里見到的四大天王造像,通常都非常高大,形象十分夸張。這種高大的形象并非造像者隨意所為,而是根據佛教傳說塑成的。《婆沙論》說:“四天王身長一拘廬舍四分之一,西國以五百弓為拘廬舍,八尺為弓,蓋其長百丈。故今凡塑天王,皆特長大。”按這種說法,一拘廬舍相當于4000尺,四分之一拘廬舍即1000尺,也就是100丈。可見傳說中的四天王身高約達300多米,真可謂頂天立地了。佛教用這幾個高大無比的護法神守護寺院,在形象上確實很有震懾力。
據說四大天王手下各有八大將,代為管理所屬四大部洲各處山、河、森林及其他地方的小神。這三十二將自然也是佛教的護法,其中最有名的是韋馱。韋馱是南方增長天王的八大神將之一,居四天王三十二將之首。佛經說他是普賢菩薩的化身,當初有邪魔將釋迦牟尼的骨頭奪了去,幸虧被韋馱從后追趕,又重新奪了回來,韋馱因此立了大功,并贏得英勇善戰之名,被稱為“戰神”、“百威之神”。
寺廟里的韋馱造像,多作英俊少年狀,一般身穿古武將服,手持金剛杵,被安于天王殿彌勒像之后,面對釋迦牟尼像。韋馱持杵的姿勢有兩種:一種是雙手合掌捧金剛杵,一種是單手按金剛杵立地。這兩種持杵姿勢是佛門暗號,雙手合掌捧杵表示該寺是接待寺,凡游方僧到寺,都可以掛單(借宿)。如寺中韋馱像是手按杵據地,則表示該寺不接待外來和尚。
哼哈二將也是中國人熟知的佛教護法神,常出現在佛寺山門前,或立于佛像之旁。佛教稱為寺門二金剛,民間則稱為哼哈二將。二金剛的本名是青葉髻大圣和婁至德大圣,但被《封神演義》改名為鄭倫和陳奇,說他們分別是殷、周的督糧官,學有異術,能哼鼻或哈氣以取勝,后被姜子牙封為哼哈二將,負責鎮守西釋山門,保護佛法。這本是小說家編出來的故事,但民間卻信以為真,可見小說的影響力之大。
“天龍八部”揚名于金庸小說
《封神演義》和《西游記》使四大天王和哼哈二將在中國家喻戶曉,金庸的《天龍八部》則使佛教的“龍神八部”人人皆知。
“龍神八部”就是“天龍八部”,是佛教有名的護法神。據《舍利弗問經》等書記載,八部眾分別是天眾、龍眾、夜叉、乾闥婆、迦樓羅、緊那羅、阿修羅、摩侯羅迦。因以天眾和龍眾最為重要,故統稱為“天龍八部”。天眾是指“二十諸天”等佛教護法天神。龍眾指佛經上說的龍王,專管興云降雨。
和四大天王、韋馱等護法神相比,伽藍神的地位稍低。伽藍本指佛教寺院,后來寺院護法神也稱伽藍。據說印度佛教的伽藍神只有十八位,《釋氏要覽》稱其名為美音、梵音、天鼓、嘆妙、嘆美、摩妙、雷音、師子、妙嘆、梵響、人音、佛奴、頌德、廣目、妙眼、徹聽、徹視、遍視。佛教傳入中國后,伽藍神的數目增加了不少,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關羽。關羽是怎么當上伽藍神的?據說隋代僧人智顗在當陽王泉山建精舍,忽見關羽父子現身請受戒,寺建成后便以關羽為該寺伽藍神。此說在宋代很流行,隨后各地寺院紛紛“聘請”關羽為本寺護法。佛教這樣做是和道教搶人才,因道教也奉關羽為護法,稱之為“伏魔大帝”。
佛教請武圣關羽為護法,還在情理之中,但請文人蘇東坡和祝允明當護法,卻令人意外。據《宋人軼事匯編》記載,杭州梵天寺的伽藍神是蘇東坡。蘇東坡生前篤信佛教,精研佛學,熱衷參禪,晚年更自稱“居士”,與佛門中人來往甚密。也許是因為他一心向佛,名氣又大,佛門才請他當護法神。祝允明即祝枝山,明代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江南四大才子之一,與唐寅、文征明、徐禎卿齊名。祝允明當伽藍神有一段故事,《新搜神記》稱明代僧人心光和尚想在吳縣重建正覺廟,當時吳縣令宏道夢見一白須老者,自稱是祝允明,被上帝命為正覺廟伽藍神,愿助心光和尚重興道場,并請他共襄善舉。宏道醒后覺得很神奇,便發動眾人捐款建寺,寺廟建成后,皇帝賜名“敕賜慈泰護國禪寺”,祝允明因此被奉為該寺伽藍神。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