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國晚期 安徽長豐縣楊公八號墓出土玉鏤空龍形佩
蔣衛東 1989年畢業于北京大學考古系,曾任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長,現為中國文物學會玉器專業委員會理事、中華玉文化中心專家委員、浙江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
如果推選一種最能代表戰國時代的玉器,我想,玉龍佩應該是眾望所歸。它不僅廣泛發現于各諸侯國,而且其巧妙的構思設計,爐火純青的雕鏤工藝,蜷曲蜿蜒、富于變化的形體造型,飛舞騰踔、矯健靈動的韻律感,都是戰國玉器時代特征的最佳注腳。
目前所見的戰國玉龍佩,大致有單體龍佩和多體復合龍佩兩大類。其中,單體龍佩數量眾多,僅考古發掘出土者就超出四百件,是戰國玉龍佩的主流形制。多體復合龍佩,則包括雙龍同體、多龍重疊交纏等多種形態,形式上多講究左右對稱。總體而言,戰國玉龍佩呈現為龍身由短肥微曲向瘦長蜷曲發展、頭部由大變小、頭尾部漸趨均衡對稱、足部由不明顯到明顯的形體演化軌跡。
戰國早期,玉龍佩承繼春秋晚期的原初形態,造型簡單,大多頭大尾細,身軀短肥,多作S形或雙S(W)形波浪式微曲。不過,也有諸如曾侯乙墓所出者,龍頭變小,龍身拉長,整體曲頸、拱腹、卷尾,呈雙S(W)形峰谷式蜷曲。此期玉龍佩的紋飾,跟其他玉器一致,最常見以S形、蝌蚪形、如意頭形、逗點形等抽象紋樣組成的各式解體龍紋。
戰國中期,玉龍佩龍身瘦長蜷曲如蛇,龍頭上下顎間距離加大,頭尾兩端趨于對稱。紋飾除進一步分解的解體龍紋(呈現為卷云紋與谷紋相雜)外,開始出現排列有序、分布均勻的谷紋,但谷紋顆粒大小不一。此期,圓雕與鏤空透雕玉龍佩的數量增多,雙龍、多龍和龍鳳合體的龍形玉佩,均已出現。
戰國晚期,玉龍佩的形態更加婀娜多姿。安徽長豐縣楊公八號墓出土的一對玉龍佩,主體呈雙S(W)形,為一回首曲身、身軀蜿蜒幅度很大的龍形,尾部化為鳳首。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其藝術形象經歷了漫長的發展與演變。遼寧阜新查海遺址的礫石堆塑龍,距今約八千年。距今五千多年前,紅山文化雕琢了中華最早的玉龍。商周時期,龍是玉器造型與紋飾的重要母題。不過,獸頭蛇身、長角有足、蜷曲飛騰的龍,卻是戰國時期才開始出現的。之后,龍的形象雖然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其基本形象代代相承,只是略有所損益而已。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