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美援朝搪瓷杯
我從事收藏多年,與各種門類都打過交道。記得剛入門時,我興趣廣泛,只要是漂亮東西都想收藏。一天在廚房做飯,我拿起搪瓷碗,心中突然萌發出一個疑問:這東西到底算不算收藏品?后來我發現,許多中老年人都有著類似的想法,他們喜歡搪瓷、收集搪瓷,但從未把搪瓷視作“藏品”。對于這些人來說,搪瓷就是要在磕磕碰碰中欣賞,在紛紛擾擾中品鑒,它是距離生活最近的收藏品。

“延安”搪瓷盤
也許您不知道,搪瓷還有一個高大上的名字——“琺瑯”。這種器物,簡單地說,就是將瓷釉涂布于金屬表面,經過1200℃左右高溫燒制成的器皿。我國早在500多年前的明朝景泰年間就已制作“琺瑯”,當時叫“景泰藍”,它們大多是鑲嵌于貴金屬上的宮廷高級飾品。19世紀30年代,國外出現了一門名為“鋼坯搪瓷”的技術,它將宮廷的“琺瑯”帶入民間,使其成為家家戶戶常見的“洋瓷”,也就是現代人說的“搪瓷”。1903年,搪瓷技術傳入我國。1916年,我國有了第一家搪瓷廠——上海鑄豐搪瓷廠。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成為世界最大的搪瓷制品生產國,全國大小搪瓷廠最多時近百家。隨后,搪瓷在中國進入鼎盛時期,搪瓷也成為中國人最常用的家用器皿。現在回想起來,不得不承認那個年代是一個“特殊的年代”,但也正是因為這個特殊的時代而賦予了搪瓷制品收藏價值。回想上世紀60、70年代,搪瓷制品可謂是最時髦的家用器皿,那時單位發獎、親友贈送、畢業留念,往往就是一個搪瓷制品,上面印上豪言壯語。

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詠梅搪瓷圓盤
我收藏搪瓷制品始于一次偶然。記得有一天,我去看望一位不常見的朋友,朋友正端著一個搪瓷缸,喝得有滋有味。朋友的搪瓷缸,白色的搪瓷底色,深藍色的缸沿,淺藍色的一圈裝飾紋,里面是以手拉手的姿態呈現的一群翱翔著的和平鴿。搪瓷茶缸一面是高大的華表和雄偉的天安門的紅色勾勒圖案,以及“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八個紅色大字。另一面是紅色“贈給最可愛的人”七個大字,下署是“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雖然缸沿和缸身有幾處搪瓷脫落,露出內中厚實的黑色鐵心,但是表面印制的鮮活圖案卻保留完好,顯出其不平凡的經歷。閑聊中,朋友告訴我:這個搪瓷缸是他父親留下的,他父親上過朝鮮戰場,得到了一些慰問品,這就是其中之一。后來,我給朋友買了一個高級保溫杯,換得了這個搪瓷缸。
在新中國的搪瓷制品中,革命是一項永恒的主題,但它不是空洞的口號,在我眼里,革命題材的搪瓷制品往往極具藝術性。我收藏了一件直徑30厘米的搪瓷盤,白色的窯洞掩映在紅色之中,紅色的樹木,紅彤彤的天空,倒影在地面紅紅一片,較好地體現了延安是紅色的故鄉。下部黑體字寫著“革命圣地——延安”。還有一個《詠梅》搪瓷盤,盤底繪一幅詠梅圖,兩枝梅花迎風綻放,紅白色相間的花朵下印著毛澤東的兩句詩:“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看著這只搪瓷盤,仿佛感受到春的氣息撲面而來。
文革時期的搪瓷制品,盡管政治色彩濃厚,但其中依然有著不可磨滅的藝術價值。我藏有一件天津新港搪瓷廠出品的1968年文革樣板戲《紅燈記》搪瓷盤,盤中一架氣派的鋼琴里跳出了音樂的符號,李鐵梅上身穿紅色衣服,下身穿藍褲子,梳長辮子,右手擎舉鐵路信號燈,威武地站在鋼琴的前面,鋼琴里彈出了京劇,京劇走向了世界,正如盤上所印文字表述的那樣“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上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不銹鋼、塑料等新型材料的應用,我國的搪瓷工業開始走向低谷,國營搪瓷廠大量停產和破產。對于生長在這個時代的年輕人來說,他們對搪瓷的感情就沒有我們這么濃。但不可否認,一個搪瓷制品,就是一段故事,一個搪瓷制品,就是一個歷史橫斷面。收藏老搪瓷制品就是收藏一個時代,收藏一份美好的回憶,更是對一個時代的尊重。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