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副教授呂澎在接受99藝術網的采訪
編者按: 2014年9月19日上午,由銀川當代美術館和寧夏民生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文明的維度”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寧夏銀川召開。本次研討會持續到9月20日。會議邀請國際國內知名藝術史家、評論家共計二十余位進行圓桌討論,以期通過學術會議與演講的方式,增進中國藝術史上有關中西方交流的梳理及演進的研究。99藝術網在現場采訪了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副教授呂澎。
怎樣可以避免藝術史中的“斷裂”現象?目前有沒有方法來解決?
呂澎:藝術史的斷裂,這個問題真的很嚴重,這本身就是歷史問題。 1949年之后我們就和世界又失去了聯系,就是這個原因。即使是戰爭都不會受影響,不會隔絕。在那之后我們跟歐洲、跟世界已經沒有關系了,而且我們自己還用了一個非常統一、僵化甚至是殘酷的意識形態控制每一個知識分子、藝術家和學者。沒有思想就沒有知識,就這樣斷裂,幾代人都這么斷下來。因此是歷史的原因,自從改革開放以來,這個問題就好辦了。
“全球化”的發展使國家之間的藝術文化交流加強,是否可以認為以后的藝術史是一個全球的藝術史,它的地域性特點是否會逐漸弱化甚至會消失?
呂澎:這個很難說,它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目前在考慮寫全球藝術史,我們已經在考慮這個問題了。但是究竟未來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與整個人類社會的各方面有關。所謂的地域性不是一個固定的概念,原來我們說這個符號代表的定義,后來增加了新的符號也代表了這個東西,所以不是簡單地符號的疊加或刪去省略,而是不斷產生新的符號、新的語言的一個過程。這個時候很難說我們的傳統或者說過去產生一種新的東西,永遠都是新的,這個新的東西要和之前的舊的東西發生關系的。
當前藝術理論家在藝術史方面的寫作面臨著哪些問題,怎樣避免或者減小這種影響?
呂澎:首先是學習,今天我們的作者非常浮躁,尤其是寫作,搞當代藝術的人沒有多少知識,也沒有讀多少書。所以第一個是要讀書;第二要充分地去理解歷史最基本的情況,才能尋找到一些好的方法。因為書寫歷史和書寫藝術史事實上有各種路徑和方法,但是哪一種路徑和方法更加有效是需要我們去思考的,所以說這是一個過程。當然還需要我們不斷地書寫,最后形成一本相對來看大家認為不錯的藝術史,這需要在不斷的歷史寫作實踐當中產生。
近期有沒有在藝術史方面出書的打算?
呂澎:這個月要出版一本十年藝術史(2000年—2010年),這是第三版。原來有一個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書,現在會有一個新世紀的書,每十年寫一本。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