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以正、明以誠”,在中國民營美術館蓬勃發展的今天,作為堅持獨立性、專業性的公益民營美術館,正觀美術館自2013年開館以來,以展覽的高檔次和系統性,奠定了其在當代中國美術研究方面的重要地位,成為了解當代中國畫發展脈絡、探究當代中國畫發展狀態當仁不讓的去處。2014年8月18日,正觀美術館舉辦了一次面對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展示和藝術交流活動,并推出了面向年輕藝術家的 “院校派-藝術新銳計劃”,就此對項目發起人,正觀美術館館長孫志中先生進行了專訪。
您認為“院校派-藝術新銳計劃”對藝術人才的培養主要體現在哪一方面?
孫志中:“院校派-藝術新銳計劃”是正觀美術館自成立以來第一次全部展覽年輕畫家的作品,我們對年輕藝術家寄予了很高的希望。我們這代人已經成熟了,或者是已經被繁復的展覽搞得頭疼了,我覺得年輕人的想法比我們這代人又往前進了一步,藝術語言更多樣,我也要向他們學習。正觀美術館的基本宗旨就是呈現和梳理三十年來中國當代繪畫,尤其是中國畫的發展脈絡,所以也有必要給這些年輕的藝術家一個更好的平臺來展示自己。
正觀美術館在此次的“院校派-藝術新銳計劃”中的作用體現在哪方面?
孫志中:正觀美術館在此次活動中要做一個“有正見的中間者”,我們上方是藝術家、批評家,下方是欣賞者、愛好者、投資者、收藏者和市場力量。正觀美術館開館以來大半年的時間一直這么想、這么做,而且有了一些體會,也有了一點效果。我們也會一直這么繼續做下去。

“院校派-藝術新銳計劃
請介紹一下本次展覽活動。
孫志中:確切的說,本次只是一次“院校派-藝術新銳計劃”入圍作品的展示活動,是給年輕人提供一個交流的機會,一個序曲,今年陸續還會有多次展示活動,我們希望通過分次的展示活動,讓更多的年輕藝術家的作品能夠呈現給收藏機構和廣大藝術愛好者。今后正觀美術館會組織一個比較廣泛的學術委員會,通過海選和院校派教師推薦,在全國范圍內對年輕藝術家予以推介,做成一個比較系統的“藝術新銳計劃”。同時,在這些展示活動的基礎上,正觀美術館和北京韶頌文化藝術有限公司會聯合主辦一個更加偏重學術的專業性展覽即“院校派-藝術新銳提名展”,我們會在“院校派-藝術新銳計劃”中選出優秀作品,同時也會邀請一些優秀的年輕藝術家參加該展覽。
這次展覽對藝術家作品的選擇標準是什么樣的?
孫志中:這次主要是水墨領域,沒有擴大到國油版雕個方面,比較窄。第二,選擇的都是美術院校在校生和近幾年畢業的學生,強調“院校派”的概念;第三,在藝術風格上可以是多元的、不拘泥。
正觀美術館下一步的展覽計劃是什么?
孫志中:走自己的路,讓傳統與創新并存。
在琉璃廠這樣一個傳統藝術氛圍濃郁的地方,正觀美術館是怎么樣定位的呢?
孫志中:正觀美術館在琉璃廠這個古老的地方做一個新的館,我們沒有去做當代藝術,國油版雕、裝置、行為,我們沒有去做得很寬,首先還是從繪畫起步,從中國畫起步,盡管如此有爭議,正觀美術館在一個傳統的中國畫的市場中心來做“不傳統”的事,把一些50、60和70,甚至80后引進來,這一點叫做“觀念沖突”,怎么辦呢?我們就簡單化,堅守“正觀”,“正觀”的內心想認真做事。

正觀美術館館長孫志中接受專訪
您認為年輕藝術家最可貴的是哪一方面?
孫志中:我老家是山東,山東的朋友來看過這次展覽,他們看到青年藝術家們的這些畫或表示出欽佩,或表示不解,有一些人說這么畫看不懂了。我認為人們習慣于守舊,守舊比較安全,這是心理學的模型。但是作為真正的藝術家,他們的使命我認為就是要續寫藝術史,好的年輕藝術家都有這種志向。作為我來講,我不能參與其中,但是我很樂于看到這種創新,這也是年輕藝術家們最可貴的地方。
您對于中國畫中的“傳統”與“創新”問題是怎么看的?
孫志中:中國畫的傳統始終在“進化”而不是“僵化”,進化的過程始終充滿著“融合”與“吸收”而不是一味封閉。南北朝與隋唐的佛教引進就大大影響了中國畫的面貌,一百年來的西方藝術又一次帶來中國畫的大繁榮。我覺得“85”后的這三十年中國畫中西的融合真正產生了很多好的藝術現象,正觀美術館就想在這個方面做出自己獨立的探究與呈現,因為我們是一個民營的美術館,我們和美協、畫院、美院有許多聯系,但可以“自說自話”獨立思考。
正觀認為三十年中國畫的發展成就巨大,主要體現在中西融合真正實現之中,一些畫家的探索取得了成功,如田黎明、劉進安、周京新、劉慶和、李孝萱,70后的一代繼續“向前”探索,呈現出自己的姿態,例如杜小同、馬駿、秦修平、徐加存,80后也已經“出發”,所以我們從這個展覽開始將推出一個“院校派—藝術新銳計劃”。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