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9月19日上午,由銀川當代美術館和寧夏民生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文明的維度”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寧夏銀川召開。本次研討會將持續到9月20日。會議邀請國際國內知名藝術史家、評論家共計二十余位進行圓桌討論,以期通過學術會議與演講的方式,增進中國藝術史上有關中西方交流的梳理及演進的研究。99藝術網在現場采訪了浙江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美術系教授莫小也。
您認為澳門地方美術與西方對話過程中受到過哪些影響或者怎樣保持它自己的地域性?
莫小也:澳門早期主要受到葡萄牙的影響,因為葡萄牙人進入澳門居住以后就把一些西方的版畫帶到了澳門,到了十九世紀英國人過來以后有一些比較專業的畫家,他們主要是傳來了油畫和水彩畫。到十九世紀的后期有許多國家的畫家都曾經在澳門居住、畫畫、教學,使澳門成為中國藝術文化對外交流的一個窗口。總體來講澳門的藝術不僅有中國傳統文化的背景,在國內是最早融合的一個開埠城市。
當前澳門美術的發展跟這些傳統繪畫相比有哪些具體的變化?
莫小也:應該這樣說,由于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后,澳門跟中國內地的交往大大增加,許多藝術家可以在國內旅游和寫生,也參與了廣州、北京以及國內其他地方的交流展,所以最近的三十年除了有一個中外文化交流背景以外內地的影響力大大增強,無論從題材、內容還是技法都已經出現與中國內地相近的情況。
早期在澳門的傳教士對中國近現代的繪畫有哪些影響?
莫小也:傳教士在1600年左右開始在澳門的生活和傳教,特別是耶穌會士以澳門為背景,通過南昌、南京到北京,利瑪竇開始在北京建立了南堂。因為在國內的四百年經常有禁教的危機,所以很多傳教士雖然進入內地,卻又經常地返回澳門居住或者說是避難,所以澳門是建立了各種天主教會、教派不同的教堂,現在還有二十幾個。從十七世紀開始到現在,教堂上的建筑石刻、木雕還有大量的室內的裝飾,特別是這些油畫都是天主教題材的作品,它們成為了澳門最早具有西洋技法的繪畫,這些作品的存在對后來澳門藝術的發展起到了重大的啟蒙作用。
澳門作為早期的通商口岸之一,它的商業發展是否跟傳教士有關?
莫小也:是的,到1847年之前澳門實際上是廣東出口總海關下面的最主要的一個分海關,其中在澳門又設立了四個點,專門有稅收機構。稅收的管理完全是中國人在做,獨立而且很嚴格。大量的商品是通過澳門出口西方,其中有茶葉、絲綢、瓷器以及其它的生活用品。比如說家具,在這些出口的商品中,為了讓西方人了解這些商品是怎么樣出口的,也期待更多的西方人來購買我們的商品,有很多中國人模仿西洋技法的繪畫隨著這些商品一起出口,包括有一些畫是隨著這些商品贈送給商人,這些出口的繪畫還要適合西方人的口味,要表現出一些中國的繪畫情調和趣味。現在留存在歐美各大博物館里面的繪畫就可以證實當時在商品出口的同時有大量繪畫流到了西方。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