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是綠松石出產大國,世界上70%的綠松石產自于我國湖北、安徽等地,而且其中不乏一些珍品。但令人遺憾的是:在我國,綠松石收藏并未達到一定的規模,反而在歐美等國方興未艾。用王樹起的話說,這就是墻里開花墻外香。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這種玉石存世量的確很少,不易形成規模收藏;另一方面,也與民眾對它的認知有一定關系。
五年間價格翻了40倍
綠松石是中國人對它的稱呼,之所以起這個名字,那是因為這種玉石形似松球,而且色近松綠。王樹起告訴記者:“綠松石在古代被視為‘天國之石’,只有皇上皇后才有資格將其佩戴在王冠之上。其實,早在新石器時代,綠松石就已經被佩戴使用了。在河南鄭州大河村仰韶文化(距今6500年至4000年)遺址出土的文物中,就有兩枚綠松石魚形飾物。甘肅永靖大河莊出土有距今3800年的綠松石20枚。”這種玉石之所以被人們視為珍寶,那是因為它與生俱來的色彩。市場上能夠見到的綠松石多為天藍色、淡藍色、藍綠色、綠色以及果綠色幾種,靠近銅礦的綠松石呈現出藍色的色澤,靠近鐵礦的綠松石呈現出綠色色澤,而色澤正是影響其品質的決定性因素。
綠松石,不僅受國人青睞,它在國外也被視為佳品。綠松石是中國人對它的稱呼,而到了外國,這種玉石被稱為“土耳其玉”。其實到目前為止,土耳其從未發現過綠松石,反而在西亞伊朗有著密集的礦藏分布。為什么叫做“土耳其玉”呢?王樹起解釋說:“目前較為認可的說法是,當年輸入歐洲市場的綠松石大多是通過土耳其這條亞歐大通道進入的,人們就將它這樣稱呼了。”
很多人都認為,只有中國人崇尚玉文化,但綠松石是個例外,西方人的喜愛程度一點不亞于東方人。中國人認為,它是女媧用來補天的五彩石煉化后形成的,而西方人則將它視為勝利與成功的象征。
王樹起說:“通過中外兩個案例,我們不難發現,綠松石的歷史可以說是相當悠久的,它是被人類最早利用的寶石之一。幾千年前的中國,人們用綠松石來鑲嵌首飾、刀劍,以求平安。在古埃及、古墨西哥、古波斯,綠松石也被視為神秘、避邪之物,被當成護身符。可提起四大玉石時,人們會說出和田玉、岫玉、獨山玉,惟獨缺了綠松石,綠松石幾千年來一直都充當著配角。”
“直到現在,綠松石‘墻內開花墻外香’的狀況依舊沒有徹底改變。國人開采出來的綠松石相當大一部分是用來出口創匯的,很多好東西都被賣到了國外,真正在國內銷售流通的比例很小。直到2005年,我們還發現當時綠松石的價格非常便宜,湖北當地大批農民上山挖綠松石,挖出來的原料就被賣到國外去。這多么令人痛心,中國這么好的玉石資源不能這樣賤賣,于是就向當地政府提出建議。直到2009年,當地政府下定決心,暫停了礦山的開采。這么一停,綠松石的價格就一路漲了起來。就是最近5年的時間,綠松石的價格漲了三四十倍。”王樹起說。
國人的綠松石收藏開始覺醒
綠松石的價值幾十倍地上漲,這一下也觸動了國人的神經,人們開始對這一收藏領域展開關注。王樹起在研究綠松石的過程中,也認識了一位年輕的礦主。在與他的探討中,王樹起對綠松石的源頭礦有了一番深入的了解。
王樹起講述說:“綠松石礦一般都呈細脈狀,沿著遭受風化的硅質板巖層面形成,當這些巖石的空隙積聚了雨水,在離地表不深的地方便可能形成礦。巖石空隙有多大,它就有多大,空隙的形狀是什么,綠松石就可能長成什么形狀。它與多水高嶺石、褐鐵礦等共生,在巖石表面會形成明顯的白色痕跡,沿著這些“引”往里挖,就能挖到綠松石。看似比較容易,但真正操作起來并不簡單。大多時候很難找到原石,即便找到了,也未必就能成材,這主要是因它的組織結構決定的。”
人們看到了綠松石的投資價值,于是開始將資金投入到原礦中。很多礦主雇傭當地有經驗的農民去“淘金”,有些開礦的人挖了一年多時間,都找不到有價值的礦源,即使有,出品率也很低。于是人們就把目光鎖定在了礦渣上,以前綠松石的數量太多,所以只有大料才會被挑出來,小料都不屑于撿,直接就跟礦渣放到一起去了。而當綠松石“一夜躥紅”后,人們又在礦渣里一遍遍地刨,都是在找以前被扔掉的小塊綠松石。
這些小塊的綠松石被挖掘出來后,會被優化、處理,顯然,經過處理的綠松石從價值到品質都無法與天然原礦綠松石相媲美。王樹起解釋說:“目前,綠松石主要有三種加工工藝:注膠、灌膠和上蠟。注膠是將綠松石放在透明無色的膠水里浸泡,目的是提高表層的硬度,避免加工時原料破碎;灌膠是在一定溫度和壓力下,向綠松石中充填樹脂膠,這些膠中常加有顏料,目的是對一些硬度偏低、質地稀松的綠松石進行硬度與顏色的改善;上蠟則是將固體蠟融為液體,讓蠟液沁入綠松石中,綠松石上蠟可以彌補表面的孔洞,保持原色,還可以預防汗液和化妝品的侵蝕。”在國際慣例上,這種處理方式是得到認可的,在我國,經過這樣一番處理后的綠松石,按照國家規定應該在檢測證書上寫明“處理”或者“優化”。
但市場上除了優化、處理的綠松石外,還會出現一些贗品,這些贗品大多是用白色石頭通過染色或用其他礦物粉壓制而成的。壓制出來的假冒綠松石比較輕,而染色的贗品又稍重了些,但現在工藝發達,這些假冒的綠松石已經能夠做到惟妙惟肖,普通消費者肉眼很難區分。但如果與真品并排觀察,我們就很容易發現其光澤比較呆板,質感也沒有那么細膩。
收藏綠松石需要正確引導
作為珠寶培訓學校的校長助理,王樹起同時也兼任著老年大學的授課任務,之所以要這樣做,源自他的切身感觸。
王樹起說:“先前我們組織過一場珠寶鑒定會,義務為購買了珠寶的消費者鑒定手中的寶貝。我記憶特別深刻的一次是,一對老夫婦手捧著一件‘和田玉’掛件找到我,讓我鑒定。當時我看到老太太年歲已高,就問她:今天您是自己來的還是有家人陪同?之所以要這么問,就是因為這款掛件實在假得厲害,根本無需上機器鑒定,憑肉眼、憑手感就能斷定它一定是塊玻璃。我說:老太太,今天機器壞了,沒法給您做鑒定,不行哪天再來?這時她的老伴上前,看到我有些為難,就想打個圓場。但老太太執意不走,就希望我能告訴他這塊玉是上等的和田玉,因為她為它付出了21000多元。但最后我只能實話實說:您這21000元買到的就是一塊玻璃。聽到這句話后,老太太的臉一下子陰沉了。”
還有一次,王樹起又迎來了一位老太太。老太太說自己每個月的工資是2000多元,每月固定拿出1500塊買些玉石珠寶,為了給兒女們留些什么。她拿著這些珠寶找到王樹起,讓他幫忙掌掌眼。王樹起對著老太太說:“您以后不用每次都花1500元了,存著點錢,存上幾年買一件大的物件,那樣升值更快。到時候您準備要買時,一定來找我,我幫您挑。您手中的這些物件品相都不錯,就保存好吧。”王樹起說:“我之所以要這么說,就是因為老太太手中的所有藏品都是贗品,她辛苦積累的退休金都打了水漂。我讓她存幾年,就是不想讓她再上當受騙了,而且我還特別叮囑她買之前一定問問我,保證她能找到真品。”
受到這兩件事的影響,王樹起決心要把珠寶的專業知識送到老年大學里,送到老年人中間。他說:“現在中老年人的確是一個強大的購買群體,他們手中掌握著一定的財富,但一些商販往往就盯上了這個人群。由于專業知識幾乎為零,加之又容易被忽悠,這些老年人很容易上當受騙。把專業課送進老年大學,就是為了提升他們的警惕意識,糾正錯誤觀念,掌握最基本的方法。都是做兒女的,不能讓爸媽們辛苦一輩子積攢的錢都打水漂啊。”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