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第二屆中國民營美術館發展論壇在龍美術館(浦東館)舉辦。本屆論壇以“中國民營美術館的戰略定位與運營策略”為主題,邀請了業內著名的日本福武基金、西班牙塞維利亞弗拉門戈舞蹈博物館、提森·博內米薩博物館、荷蘭凡高博物館等國際知名美術館以及今日、喜馬拉雅、民生現代等國內外知名美術館館長共同探討了民營美術館的運營模式與自我造血機制。
業內人士認為,面對資金缺、觀眾少、展品不豐富等眾多問題,國內民營美術館處在較為痛苦的“破繭而出”階段,只有整體行業環境與觀眾審美需求大幅提升后,才能迎來更加燦爛的明天。
資金缺與觀眾少成為共同難題
從上世紀90年代第一批民營美術館出現,到2000年以后第二波民營美術館的熱潮興起,目前國內民營美術館的數量越來越多,業務范圍不斷拓展,美術館系統也日漸強化。但民眾對藝術的熱情不夠高,大部分民營美術館沒有人氣。論壇上,國內知名民營藝術機構的負責人紛紛表示,觀眾少、找錢難,仍是目前國內民營美術館面臨的最大問題。
“我們的美術館大多數是房地產公司與政府談判拿地時的一個附屬品,目前大部分民營美術館的投資者也都是企業,不少美術館是在沒有長遠規劃、沒有可持續的資金安排情況下開設,就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是否持續的難題。”成都當代美術館館長呂澎如是說。
藝術與地產聯姻是目前國內民營美術館成立與存在的主要方式。例如華僑城當代藝術中心、西安美術館、南京鳳凰美術館等都是伴隨著房地產開發的節奏而產生的,除了少數實力雄厚的公司,絕大部分根本沒有能力長期維持一個專業美術館。實際上,這種以土地和房地產的邊際效應來運營的美術館模式,最多只能提供到建設好硬件為止,一旦資金轉移和停止注入,難以為繼。
“我們的美術館平時參觀的人很少,每個展覽的開幕式就是閉幕式,感覺是在自娛自樂。”西安美術館館長楊超表示,公共藝術教育的缺失,以及對青少年藝術修養的忽視,造成了民眾對藝術的不理解;而國內美術館也缺乏對民眾的引導和互動,一些“陽春白雪”的展覽并不能吸引民眾。
對此,西班牙塞維利亞弗拉門戈博物館館長葛華德說,弗拉門戈博物館通過藝術體驗、培訓機構、奢侈品商店、音頻錄制銷售等多個博物館功能來吸引觀眾。據統計,16年來共有約55萬觀眾前來參觀弗拉門戈博物館,他們也創造了4500萬元人民幣的收入,保證了美術館的可持續發展。
承擔公眾審美教育或成發展之道
民營美術館自誕生以來,如何進行觀眾定位一直是爭論焦點。相比于公立美術館更多面向普通市民和觀眾,民營美術館的觀眾定位一直被理解為當代、前衛、新潮的“急先鋒”。然而與會的中外嘉賓都認為,民營美術館應該勇敢地從相對小眾的觀眾定位中走出來,更多承擔起公眾審美教育責任。
“如果沒有觀眾,博物館就無法維持生計,而如果沒有公眾審美教育,則就不會有觀眾走進美術館。”日本福武基金首席執行官Kenjiro Kaneshiro在提到對公眾審美教育在民營美術館發展中的作用時一針見血。他認為,在一家新民營美術館發展的前十年中,一定會面臨訪客稀少的難題。“我們在第一個十年,也十分頭疼如何把參觀者吸引到美術館里。后來我們通過與當地居民合作舉辦一些活動,融入當地的文化,使藝術活動變得更親民,參與者的數量也大大提升。為什么在之前美術館沒有太多的參觀者,其實真正的原因并不是因為參觀者自身的原因,而是因為美術館自身就不太有吸引力。”不過,目前國內已經有民營美術館在公共空間、公眾互動的方向上做積極的改變,并摸索出一些經驗。西安美術館就提出了“推倒美術館的墻”的辦館理念,跟西安的相關政府部門合作,每個雙休日在西安最重要的六個城市廣場辦展覽,在西安市民中產生了較大的反響。此外,西安美術館還跟西安市教育部門合作,為中小學生特別開設藝術方面的培訓,每周一還面向社會開設免費藝術講座。
關于美術館的公共服務功能,銀川當代美術館藝術總監謝素貞表示,展覽與教育是不可分割的,在銀川這個與“當代藝術”不搭邊的城市如何推廣當代美術館,調動民眾觀看、參與展覽的積極性實現藝術普及,是很大的挑戰。銀川當代美術館針對兒童、學校、社區、企業、特殊人群等各個階層的觀眾審美和地域文化來選擇展覽,通過展廳布局、招募志愿者等活動來吸引觀眾,增加互動,加強美術館的公共教育職能,增強公眾教育傳播和藝術普及。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