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失到日本的中國文物數量最多,據悉日本1000多座公私博物館幾乎都收藏有中國文物,數量大概在數十萬件。除了掠奪的文物外,由于日本本國對華夏文明的敬仰,導致日本藏家對中國文物一直有很強烈的追求,陶瓷書畫以及各式古玩等也都大量珍藏于日本各大博物館中。在這些博物館中,以東京國立博物館的收藏最為豐富。
書畫

米芾 行書三帖巻
米芾是北宋書法家、畫家。山西太原人,祖籍安徽無為,遷居湖北襄陽,后曾定居潤州。天資高邁、人物蕭散,好潔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書畫自成一家。能畫枯木竹石,時出新意,又能畫山水,創為水墨云山墨戲,煙云掩映,平淡天真。善詩,工書法,精鑒別。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于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宋四家之一。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

黃庭堅 王史二氏墓志銘稿巻
黃庭堅北宋知名詩人,乃江西詩派祖師。書法亦能樹格,為宋四家之一。英宗治平四年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庭堅篤信佛教,亦慕道教,事親頗孝,雖居官,卻自為親洗滌便器,亦為二十四孝之一。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著有《山谷詞》。

梁楷 李白吟行圖
梁楷南宋人,祖籍山東,南渡后流寓錢塘。他是名滿中日的大書法家,曾于南宋寧宗擔任畫院待詔。他是一個行逕相當特異的畫家,善畫山水、佛道、鬼神,師法賈師古,而且青出于藍。 他喜好飲酒,酒后的行為不拘禮法,人稱是“梁風(瘋)子”。 梁楷傳世的作品包含了《六祖伐竹圖》、《李白行吟圖》、《潑墨仙人圖》等,但以《潑墨仙人圖》最為有名。

李迪 紅白芙蓉圖
李迪是南宋畫家,北宋宣和時為畫院成忠郎,南宋紹興時復職為畫院副使,歷事孝宗、光宗、寧宗三朝,活躍于宮廷畫院幾十年,畫多藝精,頗負盛名。工花鳥竹石、鷹鶻犬貓、耕牛山雞,長于寫生,間作山水小景。構思精妙,功力深湛,雄偉處動人心魄。所作《楓鷹雉雞圖》溫柔嬌嫩可愛,《雞雛圖》形象生動超拔,刻畫細致入微,各具神態。山水師李唐法,亦多佳作。論者謂其畫鳩“作寒冷狀,精俊如生”;畫鹡鸰“翹翹欲起”。

馬遠 洞山渡水図
馬遠為南宋畫家。出身繪畫世家,南宋光宗、寧宗兩朝畫院待詔。擅畫山水、人物、花鳥,山水取法李唐,筆力勁利闊略,皴法硬朗,樹葉常用夾葉,樹干濃重,多橫斜之態。樓閣界畫精工,且加襯染。喜作邊角小景,世稱“馬一角”。人物勾描自然,花鳥常以山水為景,情意相交,生趣盎然。與李唐、劉松年、夏圭并稱“南宋四家”。存世作品有《踏歌圖》《水圖》《梅石溪鳧圖》《西園雅集圖》等。

趙孟頫 楷書玄妙觀重修三門記巻
趙孟頫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第11世孫、秦王趙德芳的嫡派子孫。元代著名詩人、畫家,楷書四大家)之一。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于世。

文征明 楷書離騷九歌巻
文征名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 ,世稱“文衡山”,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漢族,長州人。生于明憲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歲,曾官翰林待詔。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于吳寬,學書于李應禎,學畫于沈周。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 并稱“吳中四才子”。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

徐渭 雜畫卷
徐渭是明代嘉靖年間著名畫家、文學家。與解縉、楊慎并稱“明代三大才子”。清代鄭板橋對徐文長非常敬服,曾刻一印,自稱“青藤門下走狗”。文學家、藝術家木心先生評其為“英才天縱”。

董其昌 行草書羅漢贊書巻
董其昌為明代書畫家。曾居松江,萬歷十七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卒后謚文敏。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黃公望、倪瓚,筆致清秀中和,恬靜疏曠;用墨明潔雋朗,溫敦淡蕩;青綠設色古樸典雅。以佛家禪宗喻畫,倡“南北宗”論,為“華亭畫派”杰出代表。其畫及畫論對明末清初畫壇影響甚大。書法出入晉唐,自成一格,能詩文。存世作品有《巖居圖》《秋興八景圖》《晝錦堂圖》等。著有《畫禪室隨筆》《容臺文集》等,刻有《戲鴻堂帖》。他的書法兼有“顏骨趙姿”之美。

鄭板橋 墨竹圖屏風
鄭板橋自稱板橋居士,清代畫家、文學家。漢族,江蘇興化人。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元年進士。一生主要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揚州八怪”之一。中進士后曾歷官河南范縣、山東濰縣知縣,有惠政。以請賑饑民忤大吏,乞疾歸。其詩、書、畫均曠世獨立,世稱“三絕”,擅畫蘭、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畫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為突出。他的詩清新脫俗,樸實潑辣。著有《板橋全集》。

龍泉窯 青磁香爐
龍泉窯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名窯,宋代六大窯系。漢族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因其主要產區在浙江省龍泉市而得名。它開創于三國兩晉,結束于清代,生產瓷器的歷史長達1600多年,是中國制瓷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瓷窯系,它的產品暢銷于亞洲、非洲、歐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影響十分深遠。龍泉窯以燒制青瓷而聞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產品風格受越窯、甌窯、婺州窯的影響,特征與三窯的產品相似。胎質較粗,胎體較厚,釉色淡青,釉層稍簿。

景德鎮窯 青花龍濤文壺
景德鎮窯是中國漢族傳統制瓷工藝之一,宋代六大窯系。誕生于今江西省景德鎮,故稱景德鎮窯,實際上由數個窯口組成,故又稱景德鎮窯系。據記載始燒于唐武德間。建國后發現遺址多處,以楊梅亭、石 虎灣、黃泥頭最早,均為五代時期。

粉彩牡丹文瓶
粉彩瓷又叫軟彩瓷,景德鎮窯四大傳統名瓷之一,漢族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是以粉彩為主要裝飾手法的瓷器品種。粉彩是一種釉上彩繪經低溫燒成的彩繪方法。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礎上,受琺瑯彩瓷制作工藝的影響而創造的一種釉上彩新品種,從康熙晚期創燒,后歷朝流行不衰。

斗彩束蓮文缽
斗彩又稱逗彩,漢族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創燒于明朝成化年間,是釉下彩與釉上彩相結合的一種裝飾品種。斗彩是預先在高溫下燒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礦物顏料進行二次施彩,填補青花圖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輪廓線內的空間,然后再次入小窯經過低溫烘烤而成。斗彩以其絢麗多彩的色調,沉穩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種符合明人審美情趣的裝飾風格。

越州窯 青磁四耳壺
越窯是中國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窯,漢族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之一。窯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寧波等地。生產年代自東漢至宋。唐朝是越窯工藝最精湛時期,居全國之冠。越窯之名,最早見于唐代,越窯瓷青瓷與唐代的飲茶風尚關系十分密切,其瓷質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飲茶者的喜愛。飲茶風尚又影響了越窯青瓷的型制。

定窯 白磁蓮花文皿
定窯是漢族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窯系之一,它是繼唐代的邢窯白瓷之后興起的一大瓷窯體系。主要產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的澗磁村及東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帶,因該地區唐宋時期屬定州管轄,故名定窯。定窯原為民窯,北宋中后期開始燒造宮廷用瓷。創燒于唐,極盛于北宋及金,終于元,以產白瓷著稱,兼燒黑釉、醬釉和釉瓷,文獻分別稱其為"黑定"、"紫定"和"綠定"。

磁州窯 白釉刻花唐草文水注
磁州窯是中國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中國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也是著名的民間瓷窯,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說。窯址在今河北省邯鄲市磁縣的觀臺鎮與峰峰礦區的彭城鎮一帶。磁州窯創燒于北宋中期,并達到鼎盛,南宋、元明清仍有延續。磁州窯以生產白釉黑彩瓷器著稱,開創了我國瓷器繪畫裝飾的新途徑,同時也為宋以后景德鎮青花及彩繪瓷器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鈞窯 青釉花缽
鈞窯是中國漢族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為宋元時期北方瓷窯,為宋五大名窯之一。鈞窯在河南省禹縣。禹州古為夏禹國,禹受封于此為夏伯,境內有鈞臺,禹之子啟大享諸侯于此,正式繼位,鈞名由此而來。因以鈞瓷鈞窯著稱于世,屬北方青瓷系統。創始于唐,興盛于北宋,以后歷代都有仿造。鈞窯胎質細膩,釉色華麗奪目、種類之多不勝枚舉;有玫瑰紫、海棠紅、茄子紫、天藍、胭脂、朱砂、火 紅,還有窯變。器型以碗盤為多,但以花盆最為出色。

吉州窯 玳玻釉梅花文碗
吉州窯是是漢族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作為江南地區一座舉世聞名的綜合性瓷窯,它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與漢民族藝術特色。吉州窯的豐富燒瓷,經驗和名工巧匠對江西地區瓷業的發展提高,曾起過相當重要的促進作用。吉州古窯興于晚唐,盛于兩宋,衰于元末,因地命名,因當時永和又為東昌縣治,故又名東昌窯、永和窯。吉州窯產品精美豐富,尤以黑釉瓷(亦稱天目釉瓷)產品著稱,其“木葉天目”和“剪紙貼花天目”飲譽中外。

南宋官窯 青磁花缽
南宋時先后設立了“修內司窯”和“郊壇下窯”。南宋官窯器,胎為黑、深灰、淺灰、米黃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質細膩。釉面乳濁,多開片,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黃等。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而采用刮釉墊燒時,足上露胎而呈偏赤鐵色,故有“紫口鐵足”之稱。

山西省天龍山石窟第14窟菩薩半跏像
天龍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龍山腰。天龍山亦名方山,海拔高1700米。這里風光秀麗,歷史上曾是北齊皇帝高洋之父高歡的避暑宮。四周山巒起伏,遍山松柏蔥郁,山頭龍王石洞泉水蕩漾,山前溪澗清流潺潺。由于北齊時山下興建了天龍寺,后人就習慣地稱之為天龍山了。天龍寺,宋代易名為圣壽寺,一九四八年失火,寺廟被焚毀。一九八一年,搬遷太原南郊南大寺于山上,現已修葺一新。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