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品不多,假貨泛濫”,17日,中心書城南區階梯區舉行免費文物鑒定咨詢活動,多位專家鑒定完百余市民帶來的收藏寶貝后,紛紛作出如上判定。有藏家表示,收藏圈內普遍存在同一件寶貝專家意見不一的情況。對此,深圳收藏協會榮譽會長楊傳耕建議,應成立深圳古玩協會加強行業自律。
市民“鑒寶”熱情高
17日下午3時,文物鑒定現場多位文物專家“坐鎮”,為廣大藏友免費“鑒寶”。活動現場吸引了不少市民參加,領到不同種類號碼的市民帶著自家收藏的寶貝坐在南區大臺階上等待,叫到號的市民可以帶著“寶貝”上前給專家鑒定。
記者現場看到,有的市民收藏玉器,自己脖子上掛著一串項鏈就來了,待到專家面前才取下來,這還不夠,背包里隨機掏出好幾串不同種類的飾品,“這個是我從歐洲旅游的時候收回的,那個是在中東收的。”深圳收藏協會榮譽會長楊傳耕聽罷,用手掂起來細細查看,有時借助放大鏡,“這個還是真的,那個手鏈材質是松香改造而成,合成品,并非天然樹脂。”
另外一位找到深圳市博物館副館長郭學雷的市民,則是帶著大紙箱有備而來,只見他從紙箱內掏出一系列的轎子、仆人護衛、床等造型的工藝品,肉眼看來,這些工藝品有一定歷史,部分漆有脫落,顏色老舊。郭學雷不時用放大鏡查看細節,最后確定,這些極有可能是明末清初有錢人家隨葬的物品,“可能當時人們‘視死如生’,如果完整保存其實對研究歷史文化有很大作用,畢竟隨葬的都是當時的生活用品微縮版本。”
現場氣氛十分活躍。有的市民帶來一個大拖箱,里面用層層防撞紙盒包裹著一個瓷器花瓶,還有兩位市民則抱著兩大紙箱,里面滿滿當當的有銀馬、玉瓶等各式古玩,還有白發蒼蒼的老者帶著自己收藏多年的錢幣前來鑒定價值。

鑒寶是一項技藝
真品太少不大值錢
記者詢問了幾位參與鑒寶的專家,大家卻紛紛表示,前來鑒寶的多,鑒定為真的卻少,真正值錢的更少。楊傳耕表示,自己鑒定的“寶貝”中,大部分都是假的;深圳市文物考古鑒定所所長任志錄表示,目前收藏市場上假貨泛濫,真品不過一成。
楊傳耕介紹,其實深圳現在古玩市場上96-97%的都是贗品,1%-2%是不值錢的,“特別是銀元,大量是假的,不要去地攤上買”。
“其實好的東西老百姓一般很難拿到。市場上假的東西很多,一般是100個人拿過來鑒定,只有兩三樣東西是真的。有一次鑒定會上,幾百個市民拿東西過來鑒定,結果只有三個是真的,一個是清代末年至明代初期的銀項圈,珠串狀,下面是蝴蝶鎖,還有一個類似景泰藍,后來脫漆了,估計價值幾千元;還有個三面銅鏡也是幾千元,不是很值錢。”楊傳耕說。
建議行業自律“假鑒定”
市民收藏熱,同時引發了對專家鑒定的需求,這也導致假專家鑒定、專家假鑒定情況泛濫。郭學雷指出,近幾年有些所謂的專家被經濟因素裹進去,指鹿為馬,不值錢的說成值錢的,假的說成真的,官方民間文物鑒定市場亟須規范。
對此,已經在收藏界摸爬滾打十幾年的汪先生深有感觸:“在收藏界,我和朋友對每件‘寶貝’都會尋求全國各地的專家鑒定,但10個專家里8個專家的說法可能都不一樣。”汪先生稱,他深感專家鑒寶的混亂,“希望有關部門能夠確定真正有資質的鑒定專家,發給資格證,不然鑒定市場太亂。”
楊傳耕建議,對于假專家、假鑒定泛濫的情況,建議成立深圳古玩行業協會,以道德鼓勵辦法來規范,如果真品多的鼓勵支持做大品牌,加強監管。郭學雷則建議,好藏家需要自己加強知識,擁有辨真識偽的能力,不要盲目相信民間鑒定。

古玩市場魚龍混雜
大眾玩收藏?專家說NO
不同于國外市場的相對成熟,國內目前的收藏氛圍是“全民收藏”。郭學雷認為,收藏應該是一個小眾的圈子,否則藏品有限,資源不夠的結果就是制假賣假。
郭學雷指出,現在的收藏情況就是有些文物價值可能會被市場左右。“比如市場炒作現在一些書畫家的作品,缺乏基本的審美,對東西的能力把握不高,一些低層次畫家經過包裝炒作高價,唐寅的畫可能還賣不過現在的所謂畫家的價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