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弗洛伊德的研究,人的記憶有兩種,一是場域記憶,Field memory,另一種是觀察者記憶,Observer memory,前者是主觀視角,回憶起來的場景都和主觀視角的鏡頭相似,后者能在回憶中看到自己,想起來的場景都是長鏡頭。
在關于美侖美術館這個問題上,館長陳榮義二者兼而有之。如何使美術館給受眾以美好的場域記憶,是他這個觀察者和制造者思考得最多的方向。

從當代藝術的短暫發展歷史來看,美侖美術館有一個很青春很費洛蒙的載體和基調。這是陳榮義最驕傲的地方。
如果你還記得80年代初那個被精英分子稱為“黃金時代”年歲,那你也大致會記得,那個時候湖湘的當代藝術氛圍,是一個令年輕人血脈賁張的氣場所在。當時有批評家背景的藝術家李路明和同樣具有強大寫作能力的藝術家鄒建平等藝術家親歷親為,使湖南美術出版社在當代藝術的開創與傳播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他們開創的《畫家》雜志,在圈中擁有很高的關注度,亦為藝術家的實踐提供著言說的舞臺。當年王廣義、張曉剛等重要現當代藝術家的作品都實效性很強的出現在《畫家》刊物上。美術社也曾翻譯出版大量的現當代藝術書籍,為后來者提供思想資源。批評家呂澎兩本現代藝術史和其它專著也脫胎美術社的精心打造。
“所以,美侖美術館在湖南美術出版社的土壤中誕生,注定了它的基因就是新銳的,是要引領和獨立發聲的。”陳榮義說,“過去,比如在‘八五新潮’美術運動中,湖南當代藝術圈層中曾先后出現過‘0藝術集團’、‘野草畫會’、 ‘立交橋畫會’等很多個非官方青年現代藝術團體,它們豐富著當代藝術的整體敘事,也為孕育本土當代藝術家作出過前期有意義的探索。”
然后,很多很多年以后,2012年,在湖南當代藝術家曾經蓬勃發聲的地方,美侖美術館建成了。它將呈現怎樣的場域想象,又將進行怎樣的藝術敘事呢?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