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彬縣五代馮暉墓甬道東壁壁畫
2011年在洛陽市孟津縣新莊發現一座規模很大的壁畫墓,墓葬全長30米,由墓道、甬道和墓室組成。在甬道和墓室壁上裝飾有壁畫和雕磚。因該墓屢遭盜掘,墓室壁畫損毀嚴重,但位于甬道兩壁的壁畫保存完好。由墓葬的形制和壁畫、磚雕的風格內容可以判斷墓葬的時代為五代時期(906年-960年)。
兩幅壁畫長2.28米、高約2.2米,上面各繪3個人物,面朝南方微微側立。這些人物的衣著服飾差別不大,頭戴黑色翹腳幞頭,身穿圓領窄袖袍服,腰間束帶(甬道東壁壁畫)。從南向北第一人雙手合抱于胸前,手中斜握一根長竿,長竿上下兩頭為白色;第二人叉手而立;第三人狀況不同,西壁之人叉手而立,東壁之人懷中斜抱一個深褐色長條形包裹,包裹上頭有兩條扎口的條帶垂下來,從面相看似乎是女子。這6個人,不論是否持物,其雙手均作叉手之狀。

孟津新莊五代墓甬道東壁壁畫
與這幅壁畫中手握長竿之人非常相似的人物形象,在陜西省彬縣五代時期的馮暉墓中發現過。在馮暉墓的甬道兩壁前部也各繪一位手握長桿的人物(馮暉墓甬道東壁壁畫),不同之處是東壁是男子,西壁是女子。更重要的是,在持竿人物身后分別排列著14位男(東壁)女(西壁)伎樂、舞蹈人物彩繪雕磚,伎樂人物手中操持著各種樂器在為舞蹈者伴奏。顯然,這是兩支正在為墓主表演的樂舞團隊,而前面手持長桿的人則是樂舞團隊的指揮。這個指揮在那個時代名叫“致辭者”,職責是介紹表演內容并兼任樂隊指揮,其手中的長竿名叫“竹竿子”。
由馮暉墓的資料可以推知,孟津新莊五代墓的壁畫表現的是樂舞場面,壁畫中第三人懷中抱的應該是樂器——琴。
在墓中裝飾樂舞壁畫的習俗由來已久,是中國古代“事死如事生”喪葬觀念的產物。唐末五代時期,不僅盛行在墓中繪制樂舞圖,放置樂舞俑,還有在死者埋葬的當天專門請來表演班子表演傀儡戲(木偶表演,一般都有音樂伴奏)以祭奠墓主人的習俗。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