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蘭芳藏清宮戲曲人物畫

梅蘭芳藏清宮戲曲人物畫

梅蘭芳藏清宮戲曲人物畫
梅蘭芳先生,名瀾,藝名蘭芳。他是近代中國“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藝術創始人;他是中國進軍好萊塢的第一人,他曾在國外廣受贊譽,其表演被推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2014年是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誕辰120周年,國內外都以各種形式紀念這位藝術大家。
說起梅蘭芳先生,許多人不由贊嘆他的京劇表演,連毛主席都對他的京劇贊不絕口。而在西方人眼中,梅蘭芳先生儼然成了京劇的代名詞。他的戲劇代表作有《貴妃醉酒》《霸王別姬》《天女散花》等。

梅蘭芳
對于一代藝術大師是怎么煉成的,眾人都比較感興趣,但凡“大家”都氣質不凡,博覽眾長。梅蘭芳先生也是如此,他曾說過,“凡是一個藝術工作者,都有提高自己的愿望,這就要去接觸那最好的藝術品。”在梅蘭芳先生眼中,戲劇并不是他認為唯一的、最值得崇拜的藝術樣式,而只是中國傳統藝術的一門,戲劇與其他藝術息息相通,他們有著共同的內在特質。梅蘭芳先生從繪畫中找到了靈感,并運用到了他的表演當中。
繪畫入戲
梅蘭芳先生的祖父梅巧玲、父親梅竹芬都喜歡書法,家中藏有不少明清字畫,梅蘭芳自已也喜作畫。他也曾多次提出“創造是藝術修養的成果”,“不論演員或劇作家都必需努力開展自己的眼界。除了多看多學多讀,還可以在戲曲范圍之外,去接觸各種藝術品和大自然的美景,來多方面培養自己的藝術水平”。

梅蘭芳與齊白石
翻開歷史畫卷,我們不難看出梅蘭芳先生結交的朋友中也有很多的文人畫士,如齊白石、吳昌碩、張大千、陳師曾、陳半丁、王夢白、湯定之、姚芒父等人。梅蘭芳先生不僅從他們那里學會了繪畫,也把繪畫帶上了戲劇舞臺。他自己曾說過,“學習繪畫對于我的化裝術的進步,也有關系…...從學畫佛像、美人以后,注意到各種圖畫當中,有許多形象可以運用到戲劇里面去,于是我就試著來摸索。”梅蘭芳先生這樣解釋了戲劇與繪畫的關系:“朋友當中有幾位是對鑒賞、收藏古物有興趣的,我在業余的時候,常常和他們來往。看到他們收藏的古今書畫,山水人物,翎毛花卉,真是琳瑯滿目,美不勝收。從這些畫里,我感覺到色彩的調和,布局的完密,對于戲曲藝術有聲息相通的地方;因為中國戲劇在服裝、道具、化裝、表演上綜合起來可以說是一幅活動的彩墨畫。我很想從繪畫中吸取一些對戲劇有幫助的養料。”

梅蘭芳劇照
梅先生對于繪畫入戲的嘗試始于1915年,當時梅蘭芳先生新編新劇《嫦娥奔月》,但是之前卻沒有關于“嫦娥”的題材。當時梅蘭芳先生認為,嫦娥的扮相“還是用老戲里的服裝,處理得不太合適的話,觀眾看了仿佛不夠他們理想中的美麗,他們都會感覺到你扮的不像嫦娥的,那么這出戲就要大大地減色了”。由于喜歡書畫的緣故,他主張從古畫里找服裝、頭面的素材,開了一條戲曲創新的新路子。采用了新式古裝的《嫦娥奔月》讓人眼前一亮,加上獨創的嫦娥在月宮采花的“花鐮舞”和歡宴的“袖舞”,呈現出傳統程式難以表現的身段;曲牌方面,鑒于京劇原有板式難盡人意,遂按“南梆子”創作了新歌曲調,達到了情中寓美的意境。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