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多年來,隨著人文思想與藝術觀念的解放,作為個體畫家,在藝術表達的選擇上具有了更大的自由度。藝術本來就是極其私人化的主觀表達。畫家的人格越獨立,思想越自由,其畫作越有可能綻放出心性的光芒。因此,這幾十年的中國畫壇,在中西藝術觀念的碰撞與融合下,呈現出一派“多元化”的審美趨勢與精神面貌。
然而,相對于當前的多元現狀,傳統中國畫的審美趣味則是單向的、一元的。古人論畫,逸、神、妙、能皆有所指。它是在統攝了畫作的筆墨、趣味、靈性之后而作出的一種超越性的藝術品藻,進而將之予以敏銳的體察與層次的區分。
中國傳統繪畫的審美趣味固然也有個性化表現的要求,然其并非一味地以圖式化為必然。其中獨具靈性的筆墨最足稱道——篆籀飛白,皴描勾寫,極盡細膩微妙的生熟質趣。于是乎,云林、漸江,青藤、老蓮,殊加視若拱璧。也就是說,在一元的審美形式的觀照下,中國歷代畫家為堅守住心中那崇高的視覺品位,終其一生,慘淡經營,“語不驚人死不休”,以不惜犧牲大多數畫者的語言個性為代價,將這種富含人文精神的審美境界推向巔峰。“新文化運動”以來,這種以筆墨靈趣為人文關懷的審美生態遭到了嚴重破壞。藝術創作思潮轉向西化,中式觀看被西式寫生逐出,傳統審美漸漸遠離、黯淡,取而代之的是觀念先行、形式至上。于是乎,創作方式由單元轉為多元。
坦率地講,當下中國畫壇的創作水平及審美態勢可謂每況愈下,許多畫家一味追逐圖式化而導致情感的流失。這是由于近百年來中國文化界從未擺脫過“尊西人若帝天,視西籍若神圣”的心態造成的。西方藝術界稍有什么風吹草動,中國很快就聞風而起。特別是中國畫傳統基本功的訓練,在這一百年中不斷跌落。各大美術院校被西式藝術教育模式所統攝,年輕一代畫家對自己的藝術歷史與傳統文化越來越疏遠。在今天的文化界及藝術界,很少有人能夠離開西方的思維模式,而直接面對中國藝術的審美趣味了。他們似乎只有通過西方寫實或抽象形式的理論才能闡明中國的藝術經典,而無法從中國傳統審美的角度予以體味,更無法理解中國古代繪畫傳統賴以生存的藝術生態。因此,較之古人對自然的深情及藝術語言的體味,今人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浸染,真可謂是鼴鼠飲河——不過滿腹而已。
大道以多歧而亡。基于歷史的事實,我們誰都無法否定世界文化藝術的多元性。然世界藝術的多元,其賴以成立的前提便是不同民族文化單元的獨立性。而當今中國藝術界的多元論者,多將世界文化的多元性特點視為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殊不知其后果是,既葬送了民族本位文化的獨立性,同時也消解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在全球化的當代社會背景中,藝術創作的多元化固然有一定的魅惑性,但卻并非是理性選擇的必然。其實,對于單一的國家及民族個體來講,鼓吹文化藝術上的多元,其反面理解就是自我個性的喪失。文化不同于科學,文化的現代性更應該立足于自我的文化個性之上。觀之中國當下藝術狀態,無論是電影、戲劇、音樂還是美術,很多作品猶如不同藝術審美形式的拼盤,在精神訴求上若夏蟲語冰,不知所向,已然將自我的心性喪失殆盡。特別是,今人接觸的圖像信息蕪雜,舍遠求近,舍東求西,以中式工具制作西式符號,一味以新為是,形式化,符號化,這樣固然符合西人情趣,卻背離了中國畫詩情書寫的心靈寄托。這不啻是中國藝術審美精神的嚴重跌落。
當下中國畫壇的所謂工筆,大多工之有余,而不見有筆;至于寫意,更是放之有余,殊罕意蘊。然在歷史上,中國畫的寫意與工筆并非那么涇渭分明,兩者在技術與意境上的終極追求是殊途同歸的。轉換視角看,工筆的“意”與寫意的“工”才最能體現一位畫者的藝術造詣。甚至對于大多數水墨畫家而言,其作品中的嚴謹與細致更能反映出一種造型的基礎與功力,如王維、米芾、梁楷等皆是如此。閱讀齊白石的工筆草蟲,更能體會到一位畫者“盡精微,致廣大”的藝術境界。
1935年,胡適曾談及中國本位文化中的惰性與暮氣,但是他依然堅信“將來文化大變動的結晶品,當然是一個中國本位的文化,那是毫無疑問的”。可見,即便是“五四”時期的文化先鋒戰士,他們心目中的西化觀念,本質上還是拿來主義,其理想境界是要凸顯中國本位文化的個性與生命力。這方面,日本人的藝術革新之路具有啟示意義。他們廣泛吸收外來藝術形式,最終形成了深具民族個性的日本畫。反觀光怪陸離的當代中國畫壇,萬花筒與西洋鏡固然炫目,但更似盲目。有許多畫家恥談筆墨、線條、意境、審美,張口閉口哲學觀念與風格多元,似乎一談前面這些,就成了陳腔舊調的老古董。他們一味地張揚個人符號與圖式標簽,認為畫一個很嚇人的東西就很酷,還堅信唯有跟所謂的“當代藝術”之風才是正道,殊不知早已掉入歷史虛無主義的陷阱。
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文化回歸的心理已經漸漸開始在美術界萌芽。有一些優秀的青年畫家,在藝術實踐中探索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創作方法,創作出了一批頗富民族情韻的畫作。傳統中國畫的審美情調將再次回到人們的關注視野。這便是,我們覺悟到一切藝術都是個別的存在,雖有其共同原則,但其實現卻有賴于各個藝術形式內部的自我覺醒;我們在接受世界藝術發展多元訊息的同時,更堅信每一個藝術個體的能量。因此,重新倡導并接受中國傳統藝術優良的獨立創作體系及審美訴求,勢必吻合文化歷史的發展軌道。
個體畫家創作觀念多元的陷阱
個體畫家創作觀念多元的陷阱
個體畫家創作觀念多元的陷阱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定制獨一無二
打造專屬手機殼!
打造專屬手機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