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伯庸真的姓“馬”,但“伯庸”只是筆名,他原名叫馬力,出生于內蒙古,成長在桂林,上海、新西蘭留學,又是典型北京人腦子的80后,從小到大轉學13次,無論大學還是留學,念的都是市場專業,目前在一家外企市場部門“寫PPT、寫調研、寫市場報告”,朝九晚五。
幾乎所有認識馬伯庸的人,都愛稱呼他為“親王”。“馬親王”非常“鬼才”,只做好玩的事,只說有趣的話。他自嘲:“我就是個老實的胖子,樸實剛健,情緒多變,事少食煩,低調愛現。唯一可稱道的,只是敢把自己古怪念頭公之于世的勇氣罷了。”他以“偽考據”和“戲仿體”聞名,是網絡上人氣最高的“冷笑話制造機”。讀過他的文字,無論雜談、小說還是微博,都很難不被他匪夷所思的想象力和好玩所折服。比如去年他的一篇《少年Ma的奇幻歷史漂流之旅》博文,令人三觀盡毀的博物館游記,讓一間名不見經傳的民間博物館一夜之間紅遍全國。
收藏
70年代末到80年代的非著名小說
馬伯庸業余愛瞎逛各種博物館,多年“混跡”古董市場,但他從不扎堆跟風逛展,“沒有特定的地方,關注各種亂七八糟的展覽信息,哪有好玩的就去哪兒。”于是誕生了小說《古董局中局》系列,書中涉及的眾多古董造假、設局案例,無不讓人瞠目結舌。
寫古董的家里就一定有很多古董嗎?非也。“我對藝術品的興趣,不在藝術品本身,而在它背后的故事。比如一件瓷器,誰造的,誰玩賞的,上面題款什么意思,和當時那個年代的大環境有什么相通之處,后來流傳到誰手里了,缺的一角是怎么磕的,紋飾有什么寓意,等等。通過文物,我們可以穿越回那個時代,真切地感受到古人活動的氣息。這是看資料所體會不到的。所以對我來說,買藝術品擺家里頭和擺博物館里頭,是一回事,只要我能看到,就心滿意足了,占有是不必要的。”馬伯庸有自己的收藏原則,必須是冷門但又不貴的東西。
比如放到舊書市場都沒人撿的“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國內地出版的非著名小說”,這些在馬伯庸眼里,反倒成了寶貝,“這個時代大家的創作手法還未脫離傳統,但已經開始接觸國外的新鮮事物和理念,兩者之間的碰撞火花,在文學作品里體現得特別明顯。而且那個時代的人寫東西,帶著一股稚嫩粗糙但卻十分昂揚的精神,不乏被大眾遺忘的佳作。我在翻閱這些書的時候,總是在想,如果那些作者們知道,他們當年寫的東西會在幾十年后得到一個素不相識者的微弱關注,會是怎樣一番心情。”

美食
喜歡背后不靠譜的民間故事
除了滿世界逛展”砸館子“、搜羅“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國內出版的非著名小說”,馬伯庸最近又培育了一項新的奇葩愛好—搜集不靠譜民間美食故事。過橋米線、瓦罐煨湯、奧灶面……你在小飯館吃飯時,看到墻上的各種美食故事,是不是都信以為真了?馬伯庸才不信呢,他最近將網友們在小飯館隨手拍的各種
不靠譜民間美食故事做了一個整理,時間跨度從上古直到民國,比如“吃貨”乾隆皇帝是出鏡最多的一位,下江南“代言”了各種小吃,而蘇東坡更是穿越時間和空間,和波士頓龍蝦扯上了關系,讓人無法直視。馬伯庸把這些不靠譜民間美食故事整理成了壓縮包,陸續放到自己的微博上供網友下載“觀賞”,“你會感慨我國古代飲食文化故事的博(槽)大(點)精(滿)深(滿)!”
快問快答
1.你偏愛哪一類的書,主要是哪些作家的書?
歷史類的與幻想類的。前者沉重,后者輕靈,恰好能夠達成一個完美平衡。
2.你買書的渠道是什么?經常逛書店還是網店?
我有一個原則。如果是在書店閑逛,臨走時一定會買一本,無論什么書。因為我對實體書店有感情,希望能盡自己的力量讓它維持下去。如果是特定想買的書,那么我會讓媳婦幫忙網購—因為我自己永遠搞不懂網銀的操作—這樣方便、快捷。我沒有特定喜歡的網站和書店,哪家打折低就去哪,比較沒原則。
3.你最近看過的一場演出是什么?
美國音樂劇的中文版《Q大道》。
4.有沒有想推薦給大家的電影?以及最喜歡的電影明星?
西蒙·佩吉的《Hot Fuzz》和憨豆先生的《Keeping mum》,典型的英式冷幽默,完美的劇本和表演,而且大腕云集。這兩位主演都是我的心頭所好。
5.最近看過比較喜歡的美劇是什么?
《紙牌屋》的第一季,范兒很足,太牛了。可惜第二季雖然主角的范兒還在,智力卻下降了,結果成了裝逼范兒。
6.你最愛關注什么微信公眾號?
會定期發送一些奇趣知識的賬號,比如一個叫利維坦的個人公眾號,就很有意思。

寫字人
馬伯庸小檔案
作家,作品涵蓋歷史、懸疑、科幻等領域。代表作有長篇小說 《古董局中局》系列、《風起隴西》《三國機密》,中篇小說《末日焚書》《街亭殺人事件》,散文《風雨〈洛神賦〉》《破案:孔雀東南飛》《我讀書少,你可別騙我》等。曾獲2005年國內科幻文學最高獎項“銀河獎”、2010年人民文學獎散文獎,《寂靜之城》獲2012年朱自清散文獎,《古董局中局》入選第四屆中國“圖書勢力榜”文學類年度十大好書。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