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資料
李喜慶是一位搪瓷藏友,多年來收藏了幾十件搪瓷制品。“因搪瓷所處時代特殊而具有不菲的收藏價值,讓我深深地愛上了它。”李喜慶說。
簡單地說,搪瓷制品是一種將瓷釉涂布于金屬表面,經過1200℃左右高溫燒制成的器皿。早在500多年前的明朝景泰年間就已有制作,即“景泰藍”,當時多是鑲嵌于貴金屬上的宮廷高級飾品。而鋼坯搪瓷,舊稱“洋瓷”,最早出現于19世紀30年代,于1903年前后傳入國內。
李喜慶介紹,國內第一家搪瓷廠成立于1916年,名為上海鑄豐搪瓷廠。新中國成立后,全國大小搪瓷廠發展到100多家,成為世界最大的搪瓷制品生產國。隨后,搪瓷進入鼎盛時期,成為人們最常用的家用器皿。但隨著經濟體制改變和不銹鋼、塑料等新型材料的應用,搪瓷工業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走向低谷,搪瓷廠大量停產和破產。
“我收藏搪瓷完全出于偶然。一次去看望一位不常見朋友,朋友端著一只泡茶的搪瓷缸,喝得有滋有味的。”李喜慶說,他這位朋友的搪瓷缸,白色的搪瓷底色,深藍色的缸沿,淺藍色的一圈裝飾紋,里面是以手拉手的姿態呈現的一群翱翔著的和平鴿。茶缸兩面均有圖案。一面是紅色勾勒出的天安門圖案,以及“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八個紅色大字。另一面是紅色“贈給最可愛的人”七個大字,下署“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
“搪瓷缸看著破舊不堪,缸沿和缸身都有幾處搪瓷脫落,露出內中厚實的黑色鐵心,但是表面印制的鮮活圖案卻保留完好,顯出其不平凡的經歷。”李喜慶聽朋友說,這個搪瓷缸是他祖父上朝鮮戰場得到的慰問品,一直流傳至今。
從那以后,李喜慶開始研究搪瓷,發現搪瓷制品是那個年代最時髦的家用器皿,當時單位發獎、親友贈送、畢業留念,往往就是一個搪瓷制品,上面印上豪言壯語。可以說,每個搪瓷制品,都有一段故事,代表著一個歷史的橫斷面。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