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溪閣清言圖 167.5×48.3厘米 明 藍瑛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雅集是文人雅士酬唱聚會的一種形式,包括了宴飲游玩、書畫遣興、藝術鑒賞等內容,在中國文人群體中具有悠久的傳統。明代中晚期,受旅游、結社等風氣的影響,江南一帶文人雅集更加普遍,雅集作為凝聚情感、交流學術、傳播思想的載體,成為文人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雅集多為里居士人自娛自樂,如萬歷《杭州府志》記有“吾杭士大夫之里居者,十數為群,選勝為樂,詠景賦志,優游自如”;也有官僚富商贊助的雅集。另有一些文化家族繼承前代的風雅傳統,也常邀請社會名流參加雅集,包括達官宿儒、藝壇名家和有一定名望的畫師、百工。這些雅集活動,既彰顯主人的風雅,又能擴大交游圈。舉辦雅集活動的場所較隨意,包括山水名勝、官署民宅、私家園林和禪院道觀等地,參與者和時間不固定,成員流動性大,多為偶一過訪,便乘興參與。
藍瑛是“武林畫派”的開創者,浙江錢塘人,其居所城曲茅堂位于錢塘城東,清初詩人龔鼎孳稱茅堂為“文酒地”,《綺詠》亦有詩贊美此處有山嵐落霞、高閣嘉樹,頗具清韻,主人好客,勝友佳侶流連。“武林”和“錢塘”皆為杭州城舊稱,被譽為“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湖,即西湖,是此地名勝之一,文人騷客暢游于此,舉辦各種風雅集會,酬唱不絕。西湖雅集在江南有悠久的歷史而且形式多樣,既有陸上各種游覽,也有湖上之游。江南水上交通發達,以舟為馬,舟舫雅集是此地特有的雅集形態之一。晚明時期,富商汪汝謙的湖舫雅集在杭州西湖一帶享有盛名。汪氏祖輩以經商起家,父親為儒商,后考中舉人,至汪汝謙以文學知名,“與董其昌、文徵明、陳繼儒、錢謙益諸公相友善。”中華民國時期的《歙縣志》稱其“輕財樂施,族戚待爨者數百人。明末避地武林,為風雅領袖”。因汪氏任俠好客,廣交游,名流雅士、高僧羽客、藝伎優伶皆與之過往。天啟三年(1623),以木蘭為舟,陳繼儒命名“不系園”。后二年,又造一畫舫,董其昌命名為“隨喜庵”,常年行于西湖之上。
大約在1632年,狀元韓敬倡議修復西湖兩亭,得到鹽運副使崔世召的贊同。在崔世召的鼓動與籌措下,鄉賢富賈集資修湖心亭、放鶴亭、水仙王廟,建白蘇閣,其中湖心亭的修復工程由藍瑛監管。此次修整為西湖增色,十分風雅,董其昌、陳繼儒、李日華、韓敬等人皆為文歌詠。壬申年(1632)五月四日,藍瑛參加汪汝謙舉辦的西湖雅集,《隨喜庵集》記錄了部分參與者,有吏部官員曹應秋、詩人徐天麟、貢生吳允焞、畫家藍瑛、制墨師吳拭、詩人崔嵸(崔世召之子)、文人畫家葛徵奇、汪氏族人汪善卷等人。這些人包括社會不同階層人士,有此地的執政官和官家子弟、學者、商人、藝人以及主人的親屬,他們多以地緣、血緣關系集結,通過雅集結成了一個不斷增大的群體,藍瑛等參與者的才藝和名聲無疑會通過雅集得到傳揚。
西湖雅集舉行的時間無規律可循,賞花、飲酒、品茶、迎賓、餞行都成為舉辦雅集的契機。四川博物館藏藍瑛金箋《行書五律詩扇面》作于雅集中,扇上詩云:“雀舌香初透,高軒叱馭來。新聲鐃吹歌,玄塵吉云開。梅月籠芳砌,須眉照攝臺。隔簾歌窈窕,醇飲共忘回。汪然明宴集生翁老祖臺并諸同社即席請正。”可知此次雅集是汪汝謙為“生翁”舉辦的飲茶會,錢塘產茶,以茶會友是當時常見的雅集方式之一。主人還邀請了藍瑛等書畫社成員,席中有家班奏新曲。汪然明的戲曲家班在江南頗負盛名,雅集時往往有戲曲樂舞助興。詩扇是雅集中即席書寫,屬應酬之作。藍瑛有大量詩扇和畫扇應屬雅集中的應酬之作,因扇面形制較小,能在短時間內完成。金箋扇面上作畫,墨色未干時自然渾融,易于藏拙而較有韻味,也適合快速作畫。有時來賓自備或借取他人空白紙扇請藍瑛題詩作畫,如北京市文物商店藏金箋行書扇面是藍瑛在另一次西湖雅集中所書。扇面上題:“滿湖寒雨結愁絲,畫舸停棹問客移。霧幔白沉西子夢,荷衣綠卷大蘇堤。快晴暫閣行觴政,小扇看畫即事詩。倩妓髻鬏司墨仙,鵝群頓索立多時。高故席中索,王遂東先生出扇。芳洲老先生正。”王遂東即王思任,文學家、戲曲評論家。神宗萬歷二十三年(1595)進士,累官至刑部主事, 魯王監國紹興, 為禮部尚書,書畫得董其昌、陳繼儒賞譽,曾為藍瑛畫作題跋。
藍瑛社友張遂辰是汪汝謙至交,名醫,善詩,人稱張卿子,所居處被稱作“張卿子巷”,與藍瑛的“城曲茅堂”相隔不遠,兩人頗有交情,有時同赴雅集宴飲,繪畫賦詩。張遂辰有詩《同胡仲修(胡潛)、吳德符(吳充)、程孟陽(程嘉燧)、曾波臣(曾鯨)、蔣別士、鄭孟絲、藍田叔(藍瑛)、湯穉含、潘無聲(潘之淙)社集湖舫看荷花,快風大作,喜王、陳二姬隔舫偕過》,記錄眾社友雅集西湖,乘畫舫賞荷之盛事,社內雅集成員有詩人、畫家、書法家,應各有作品記錄此事,張遂辰的詩即是其中之一。賞花屬于雅集韻事之一,其傳統長盛不衰。藍瑛青年時代即在錢塘縣書畫社,1622年,畫社眾社友游春飲酒觀海棠,歸來后社友孫杕作海棠畫軸,藍瑛題詩。1634年春二月,藍瑛在西湖第四橋花下作《桃花源》(即《仿李唐山水》);1645年花朝,藍瑛與畫社好友楊文驄、張吉友在玄墓觀梅,作《煎茶圖》。
明人雅集時多延請畫家寫像或品賞題跋畫像,《綺詠》有詩記載藍瑛社友曾鯨在雅集中為女畫家楊慧林畫像。謝彬是曾鯨門生,與藍瑛為社友,據朱彭記載,藍瑛與謝彬曾合作紀事圖《擫篴圖》,將雅集中汪汝謙聽音樂的場面以圖記錄下來:“云友與天素俱宮妝,一吹竹一彈絲,坐梧桐下,對面坐石而傾聽者為然明。設色古雅,居然周昉筆意。”陳文述有詩《題楊云友林天素兩女士小影》,稱小像由謝彬為楊慧林、林雪二人寫,藍瑛補圖,應是在雅集中所畫。“云友”名楊慧林,錢塘人,“天素”名林雪,福建人,并通文翰,解音律,尤精繪事。二人擅長繪畫,曾盤桓西湖,賣畫為業,借居汪汝謙家,結識諸多名士及其畫家,并共同參加雅集。女詩人黃媛介回憶:“三十年前,有林天素、楊云友其人者,亦擔簦女士也。先后寓湖上,藉丹青博錢刀,好事者時踵其門。即董元宰宗伯、陳仲醇徵君亦回車過之,贊服不去口,求為捉刀人而不得。”可見這兩位女畫家畫品不俗,董其昌、陳繼儒也希望她們為自己代筆。藍瑛社友張爾葆在觀賞了林雪與楊慧林的畫作后評論道:“崛起閣中自有林下風,如兩林史者。余猶憶天素濡毫吮墨,幽閑靜好,寂相對,如披寒澗之風,心地都涼。云友恨未參承。”據林雪留存畫作可知她擅長當時流行的南宗文人畫,畫作多為小品,楊慧林的畫風可能與之相似。相關文集中提到她們經常參加西湖雅集,被稱作“侍兒”,很可能是汪汝謙供養的藝伎,因汪氏為錢塘富賈,前來投奔的山人、畫師、優伶數量眾多,他們往往也會出現在西湖雅集上。藍瑛、謝彬等畫家也為汪汝謙及其友人作畫,西湖雅集既是交游和娛樂的平臺,也為懷才抱藝者提供了展示才藝的空間。
除此之外,藍瑛還在錢塘多次參加和舉辦雅集,他在集會中創作書畫,接受眾人評價題跋,或與其他鑒藏家一起賞鑒書畫古董,從而深刻認識藝術的規律。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