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風氣盛行,造就了大批名聲大噪的收藏家,他們收藏的逸聞趣事流傳至今,他們因愛而藏,為藏而專,不僅保存下重要的歷史文物資源,還使得這些文化遺產在他們手中發揚光大。在驚嘆他們收藏之宏富、鑒藏之精準的同時,當下投資收藏一定要理性謹慎、量力而行,不能帶著買彩票的心態搞收藏。想在魚龍混雜的收藏圈“混”出點名堂,那就跟筆者一起看看藝術大玩家們都是如何收藏的吧!
端方:近代中國收藏外國文物第一人
端方(1861-1911)河北豐潤人,號陶齋,以“歸來庵”作為齋名。曾任陜西按察使、布政使、湖廣總督、江蘇巡撫、兩江總督等。從政之余,收置彝器環物絹素舊跡頗豐富。端方是晚清最大最著名的文物收藏家,尤其擅長銅器收藏。
端方從政之余,醉心于古玩收藏,是中國著名的收藏家之一,個人亦喜藏書,且收藏頗富,精品亦多,藏書處曰“寶華庵”、“陶齋”,藏書印有“樂道主人真賞”、“端方藏記”等。同伯希和等人保持著良好的關系。在出洋考察期間,他還收集了古埃及文物,是近代中國收藏外國文物第一人。
端方死后,其子弟因貧困,在1924年將其最著名的收藏--一套商朝青銅器以約20萬兩白銀的價格出賣給福開森?,F在,該套青銅器仍存于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羅振玉:著名銅器收藏家和金文學家
羅振玉是典型的鑒藏大家。他不但要自己收藏甲骨、銅器、簡牘、明器、佚書等考古文物資料和字畫,還要做足研究整理的工作。內藏《大云無想經》和碑碣墓志、金石拓本、法帖、書畫等50余萬冊。據考證,僅甲骨片前后就收藏“二三萬片”,其他如青銅器、古明器、碑拓等的收藏數量也相當可觀。
羅振玉收藏的書畫、青銅器、古籍、簡牘、明器、清宮檔案等,稱山海之富。搶救內閣大庫明清檔案及文淵閣藏書,貢獻巨大。1922年購原歷史博物館賣出舊書9 000袋15萬斤大內文書,建“庫書樓”以藏。私人藏書豐富,先后收藏了廣東孔廣陶藏書,在日本期間,亦購買古籍眾多。
羅振玉為保存和流傳敦煌石室遺書做出過切實的努力。莫高窟內藏有豐富的經書、繡像等,是中華文化藝術的瑰寶,卻遭到斯坦因和伯希和的攫取。為了保存這些中華文化的“劫余”,羅振玉奔走呼告,籌措資金,并決心捐出個人全部俸祿,購買余下卷軸,后又主倡集資影印敦煌遺書。
張伯駒:中國文化藝術史上一座無法逾越的豐碑
張伯駒是集收藏鑒賞家、書畫家、詩詞學家、京劇藝術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當今收藏界競相稱頌的民國以來大收藏家,非張伯駒先生莫屬,無不認為先生是名列第一的收藏家。張伯駒先生在談到民國以來收藏家們的眼力、品味、質量方面,十分謙遜,甘居末節之位。
張伯駒一生醉心于古代文物,致力于收藏字畫名跡。他自30歲開始收藏中國古代書畫,初時出于愛好,繼以保存重要文物不外流為己任,他不惜一擲千金,雖變賣家產或借貸亦不改其志。
不惜代價、甚至置性命于不顧以求保藏文物珍品,既是出于愛國至誠,也是基于對民族文化遺產的深刻認識與由衷的酷愛。不知情的人,認為張伯駒搜羅唐宋精品,不惜一擲千金,魄力過人。其實,張伯駒是歷盡辛苦,也不能盡如人意。因為黃金易得,國寶無二。張伯駒買它們不是賣錢,是怕它們流入外國。
張先生慧眼識寶,所藏書畫件件堪稱藝術史上的璀璨明珠。張伯駒一生捐獻的國寶,在當時便有人估計已高達億元之巨,但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又何止這個數目 ,他的大儒景行、菩薩慈行、高道善行是中國文化藝術史上一座無法逾越的豐碑。
孫佩蒼:中國美術史上西洋油畫第一收藏人
孫佩蒼,是民國的傳奇,民國的第一收藏家。孫佩蒼是心存抱負的買家,出手驚人,旅歐期間憑一己之力搜購了包括庫爾貝、德拉克洛瓦、蘇里科夫作品在內的大師原典,在收藏西洋油畫,“西畫東漸”的歷史上,可謂史上第一人。若論目下中國人藏有十九世紀大師作品者,則唯孫佩蒼一人而已。
孫佩蒼,三十多歲拋家棄子,在不通英法文的情況下,與徐悲鴻、張道藩等人遠涉法蘭西,是為探尋不一樣的世界,也是為了研習西方的藝術,更為了對自己祖國執著的熱愛,他勤工儉學、緊衣縮食不僅學成了素描和美術史,還收集可供教學和珍藏的西洋畫。
孫佩蒼是民國時期一個很特別的收藏家,他跟徐悲鴻先生在20年代同時在法國學習,交往很密切,他的收藏里面也有4、5件徐悲鴻的油畫作品,他可能是個人收藏徐悲鴻油畫作品是最多的一個。他的精鑒之辛與搜藏之精深受徐悲鴻盛贊,也奠定其作為民國時期最重要的收藏家之一的地位。
龐元濟:“全世界最富盛名”的中國書畫收藏大家
龐元濟既擁有財力,又精于鑒賞,收藏有銅器、瓷器、書畫、玉器等文物,尤以書畫最精,為全國著名書畫收藏家之一。龐元濟收藏的古代書畫數以千計,王己千稱其為“全世界最大的中國書畫收藏家”。在收藏界,與張伯駒并稱為“北張南龐”。
龐氏收藏畫作特點:一是歷代名物頭華物較齊,藏品豐物中富,基本上對中物前代博華各華個時期的書畫名家中物都有其代博表作品的收藏,其博中博尤以吳門四家博中的作品最多最精彩中博;二是龐氏華博藏品博華大多是精品,而且中物是真跡。
有人稱華裔畫家收藏家王己千的藏品“富可敵國”,但王己千自己卻說過“上海有一位收藏家龐元濟,是全世界最大的中國書畫收藏家,擁有書畫名跡數千件”,自己也收藏過好些他的藏品。
民國名人鄭孝胥的說法稍微保守一點,稱他“收藏甲于東南”。
抗日戰爭爆發后,因年事已高,寓居上海。建國后,龐家后人將書畫文物捐贈或出讓給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和蘇州博物館。
玩物不喪志,終成大家 王世襄舊藏的品牌效應
有著“京城第一玩家”稱號的王世襄先生以微薄的財力,探究出博大深厚的收藏文化,其藏品之豐富、涉獵范圍之廣都值得關注,而其深入研究的精神、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對傳統文化的執著,尤其值得今天的藏家學習。
在市場上,“王世襄舊藏”已成為藏界符號,每次出現王世襄舊藏藏品時,都會引發市場的熱烈追捧,王世襄舊藏帶來的品牌效應和市場效應便在情理之中。拍賣場上,名家專場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但王世襄的“名人效應”是其他藏家無法企及的。
與一般玩家不同的是,王世襄不但能玩,也能寫,他玩物并研物。井市大俗的“雕蟲小技”,到了他這兒卻玩成了大雅,玩出了文化,玩出了一門“世紀絕學”。王世襄是玩家,而不是藏家,他將自己的感情和理解融于小把件中,他“玩”出來的東西,可以變為我們現在的收藏,他的收藏也讓今天的藏家領會到收藏的真諦。
張宗憲:叱咤風云的收藏大佬
張宗憲是中國著名藝術品收藏家,他花了幾十年的時間,在世界各地不遺余力地收藏中國瓷器和中國字畫,在世界文物收藏圈內受到普遍敬重。張宗憲對于中國文物情有獨鐘,而他對于內地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的開拓與發展所做出的奉獻可以說是巨大的。
十余年來,張宗憲一直是中國幾大拍賣公司春秋兩季拍賣會的一號拍品的競標者,這種熱心的捧場,成為一道眾所周知的景觀。由此,研究中國當代的藝術品收藏和拍賣的歷史,張宗憲是一個無可置疑的坐標。
對于文物、特別是瓷器與雜項的高超鑒定能力,使張宗憲得到了世界各地收藏家的信賴與尊重。近幾十年里,香港、臺灣的許多收藏家都是他的客人與合作伙伴,許多拍賣紀錄就是在他的競投牌高舉中產生的。他曾經一而再、再而三地把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價格推向高端,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天價”,使中國文物藝術品與西方文物藝術品有了比肩的條件。

成功美術館館藏河北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河北畫院副院長黃耿辛作品
收藏和投資藝術品要回避風險,要有對其價值的識別和判斷能力。要看重藝術家的獨立思想和創新精神,收藏有藝術價值的藝術品,作品才會被時代認同、被歷史認可。也只有這樣,藝術品市場才會形成長久的生命力和持續性。
熱愛收藏需要一個很漫長的路途,不是說你突然就要搞收藏,就要好的東西,這不是一時之熱,這都需要很深的興趣來支撐。真正的藏家,不能指望收藏是“下金蛋的母雞”,藝術品收藏要有足夠的文化修養,才能進入藝術的世界。

成功美術館館藏陜西花鳥畫家樊昌哲作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