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北京湛然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14年秋季藝術品拍賣會將于2014年9月19日在北京昆侖飯店昆侖堂舉行。本次拍賣會共分為七個板塊,共計拍品約850件,并于9月17日-18日在同一地點進行預展。北京湛然國際2014秋季藝術品拍賣會,期待與您再次相聚京華。
北京湛然國際2014年秋季藝術品拍賣會
預展時間:2014年9月17日-18日9:00-18:00
預展地點:北京昆侖飯店一層陽光酒廊、二層昆侖堂
拍賣時間:2014年9月19日9:30-順延
拍賣地點:北京昆侖飯店二層昆侖堂
地 址:北京市朝陽區新源南路2號
接天蓮葉無窮碧 籃中紅果別樣紅——周思聰《荷塘少女》漫談

周思聰是新時期中國畫壇最有影響力的女性水墨人物畫家之一,她的悲憫情懷賦予作品一種特別的藝術感染力。寫意人物是最能反映一位人物畫家筆墨精神和功力的。周思聰先生畫了大量的寫意人物畫,包括眾多的少數民族人物、兒童、礦工等。她同那個時代成長起來的許多畫家一樣,用飽含濃厚情意的筆墨創作出時代獨特的形象和精神,什么是寫實?這就是是最大的寫實!
少數民族女性題材是周思聰藝術創作生涯中持續時間最長的題材,周思聰在這些作品中加入了獨特女性生命體驗,體現出對普通人現實生存狀態的一種反思。這類題材的作品,標示著她從強烈的社會性主題轉向對平凡生活題材的關注,尤其是她晚年因病日漸寂寥而沉美的心境,使這些人物具有更加深厚的藝術韻味。
1985 年之后,久困病中的周思聰心境越發淡泊,藝術創作也逐漸走出了沉重,呈現出向平淡天真格調的轉變。在20 世紀90 年代之后的一批以少數民族女性為題材的作品中,周思聰嘗試用一種厚篤平和的短線“圍”出各種夸張的樸拙造型,并在團塊內施以皴擦、暈染,在增加塊面厚度感與豐富性的同時,筆墨與造型也趨于完美統一。人物多偏于畫面的一角,與背景中的樹、荒草或房子相呼應,情景交融,與天地共依存。透過這些小品畫可以看出,周思聰由《礦工圖》中“夜海般沉默的悲憫”變為“夾著苦澀的清寂歌吟”,心境漸近超脫。
這幅《荷塘少女》是周思聰轉型時期的作品,畫面描繪的是一個身著民族服飾的少女挎著裝滿紅果的竹籃,俏生生的站在荷葉之中回眸的場景。少女的面部的比例和用筆已經開始出現轉變,松動的線條和大塊面的潑墨荷葉形成一組強烈的對比,少女的身形和眼神與那似乎隨風起伏的荷葉,構成了一幅獨具韻味的畫面。同時在用色上,周思聰以簡潔的藍、紅、赭佐以水墨,使整個畫面色塊形成對比,卻又在夸張的對比中彰顯了一股質樸感、一股平淡清新感,色墨互融中暗含一股不受塵俗惹染的清氣。體會了太多悲情的周思聰,創造出了詩意般的棲息地。
此類題材的作品標志著周思聰從“強烈的社會性主題轉向了平凡的生活性主題,對莊嚴崇高的關注轉向對平樸清雋的傾心,形式風格的樸茂渾厚也過渡為細膩俊逸。精神方面,則由直感人生深入咀嚼人生”。少數民族女性的形象造型樸拙,突破傳統藩籬,意境寓深厚于空靈,其味似淡實濃,其筆似枯實腴,線墨之間滲透著生命情愫。從主題的“ 真”上升到藝術的“美”,少數民族女性彰顯了周思聰的人格理想、價值觀念和審美趣味,代表其寫意人物畫藝術的新高度。“接天蓮葉無窮碧,籃中紅果別樣紅。”一個個女性人物,正是畫家的自我寫照,內心的希冀。
自是神仙淪小謫 不須惆悵憶芳容——齊白石《花草神仙》遐思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清晨天將破曉,在北平城西辟才胡同內跨車胡同13號內,隨著幾聲咳嗽和吱呀的開門聲,寧靜的胡同里開始了新的一天。一位須發斑白的老者晨起洗漱后,在院中活動了一下筋骨,仰頭望去,那漸漸開始凋零的老樹,那黎明破曉前灰蒙蒙的天空,想著近期愈發動蕩的時局,戰火逐漸快要波及到北平,看著在忙碌張羅早飯的家人們,要舉家離開北平避難么?老人心中頗有幾許無奈。此時,借著漸漸明亮起來的天光,老人發現種在院中幾株鳳仙花*已漸漸開放,伴隨著微曦的晨光,這抹紅愈發的明亮,老人心中一動,轉身回到了身后的畫室,拿起筆,就著宿墨和畫碟中的略微有些發干的顏料,開始作畫。
少頃,一幅水墨淋漓的鳳仙花躍然紙上。落款前老人思慮道:予五十歲后,因避鄉亂來京華,心膽尚寒,于城西買一屋賣畫,屋繞鐵柵。距當時已有三十八載,今若又因避戰亂南遷,可乎?突然間老人想起了曼殊的詩句:“人間花草太匆匆, 春未殘時花已空。 自是神仙淪小謫, 不須惆悵憶芳容。”自嘲的一笑,信手一揮,四個字“花草神仙”。款落閉,老人擱筆走出畫室,家人已做好早飯,老人看了一眼院中的鳳仙花,心中似乎已經有了決定。
*說明:鳳仙花,拉丁學名Impatiens balsamina L.(本草綱目)又名(本草綱目)指甲花、染指甲花、:透骨草、金鳳花、灑金花、芰芰草(區別于“芨芨草”)、雞爪(zhǎo)子花(徐州地區)、看櫻桃(邳州地區)、鳳陽花(多層花瓣、蚌埠地區)、頂頭鳳(單層花瓣、蚌埠地區)染花(民間地區)、小桃紅、急性子、鳳仙透骨草、海納花等。鳳仙花屬鳳仙花科一年生草本花卉,高60-100cm,全株分根、莖、葉子、花、果實和種子六個部分。因其花頭、翅、尾、足俱翹然如鳳狀,故又名金鳳花。
鳳仙花的身體有根、莖、葉子、花、果實和種子六個部分。花顏色多樣,有粉紅,大紅,紫色,粉紫等多種顏色,花瓣或者葉子搗碎,用樹葉包在指甲上,能染上鮮艷的紅色,非常漂亮,很受女孩子的喜愛。
杳杳靈鳳 悠悠我思——鄭乃珖先生《鳳凰花》淺識

鄭乃珖先生,一位杰出的中國畫家,尤其是他的工筆花鳥畫,繼承傳統,吸收新機,別出心裁,不僅拓寬了繪畫題材,而且在藝術表現上獨樹一幟。他,堪稱20世紀花鳥畫復興中貢獻突出的重要畫家之一。在上世紀30 年代,他結識了張大千、劉海粟、錢瘦鐵、趙少昂等藝術大師,與他們之間有著直接的交流與相互的影響。同時,還廣泛地接觸了西方的素描、色彩與透視等,使他的藝術創作有了飛越性的發展。他的作品呈現出明顯的融東西方繪畫為一體的風格,尤其在“工寫結合”、“兼工帶寫”、“色墨融合”等方面具有開拓性的發展。在他晚年時,繪畫藝術達到了能自由抒寫心靈,筆到意到,能充分表現個性的最高境界。鄭乃珖先生的繪畫藝術具有極高的藝術成就,其作品在意境、取材、構圖、造型、敷色、題款,印章等諸多方面,常常能突破前人的藩籬,具有濃郁的個人色彩。
《鳳凰花》是鄭乃珖先生1981年12月(辛酉年),70歲時所作。通常在傳統的花鳥畫中,我們見到的題材多以梅、蘭、竹、菊四君子或牡丹、茶花、桃花等花卉為主題,而鄭乃珖先生的花鳥選題非常廣泛,這幅作品所選取的題材是福建常見植物鳳凰花*,畫面截取的就是離人們生活最為貼近的場景一角,花枝在平時福建沿海一帶地區隨處可見,但是卻只有藝術家發現了它的美,并賦予它美的含義,這不正是:藝術源自生活的典型么?而在技法方面,這幅作品運用了白描和重彩結合的手法,先以線條勾勒出花卉的輪廓,后施以色彩。將花卉的質感與鮮亮的色澤表現的淋漓盡致,這種同時多重技法融合的十分的完美,體現了藝術家成熟的專業技法,與熟練地掌控力。構圖上,作者截取了鳳凰花最耀眼的花枝部分,描繪的花卉與卡紙本身很好的契合在了一起,構成了明快雅致,詩一般的畫面:杳杳靈鳳,綿綿長歸。悠悠我思,永與愿違。萬劫無期,何時來飛?
*說明:鳳凰木又名影樹、鳳凰樹、鳳凰花、金鳳、火鳳凰、洋楹、紅花楹(廣州)、火樹、紅火楹、火焰樹、森之炎等,為豆科鳳凰木屬的植物。原生非洲馬達加斯加,花色鮮艷如火,布滿樹梢,異常醒目。花瓣五瓣,花謝瓣落,樹下宛如鋪上一層紅毯,令人動容,被譽為世上最色彩鮮艷的樹木之一。由于樹冠橫展而下垂,濃密闊大而招風,在熱帶地區擔任遮蔭樹的角色。目前已由人工引種栽培,被廣泛栽種為觀賞樹,在臺灣、海南、云南、廣東、廣西、福建等地均有分布,是汕頭、臺灣臺南的市花,廈門的市樹,馬達加斯加國花、國樹,同時也是海南大學的校花,廈大的校花,汕大的校花。
方硬直折 縱意恣肆——觀張瑞圖行書軸有感

晚明書法是中國書法史上絢麗的一章,徐渭、張瑞圖、黃道周、倪元璐、王鐸等一批創新派書法家,對宋元以來帖學書法進行了突破、超越。其中張瑞圖是這一創新派書家群中的代表。張瑞圖書法以迥異于前人的個性風格,不但在“晚明四家”中最具新意,即使在明末清初創新派書家群中也具有突出的個性色彩,其書藝對晚明革新主義書法思潮具有引領意義。張瑞圖書法的“新”、“異”、“奇”為后世提供了新的創作模式與審美理念,可以說是在傳統帖學的基礎上另辟蹊徑。
張瑞圖的行草書側鋒很重要:張瑞圖行草書的用筆特色和之前書家的行草書寫法相比,張瑞圖用“簡單的側鋒法”寫行草。在他的典型行草書特別是橫卷、冊頁類作品中,側鋒行筆很多,但其側鋒法往往不含傳統意義的筆法變化,其行草筆畫是“平面”的,線條寬窄差別不大,屬于較“單調”的側鋒法,或者說,張瑞圖行草線條推進中較少加入多余的動作。其行草用鋒使毫的兩個特點是側鋒和“單一化”用鋒。此件行書作品是張瑞圖的典型之作,字與字之間很少牽絲相連,基本上字字獨立,卻又依靠行氣貫穿全篇,使得獨立的字串聯成有機的整體。其中的橫畫往往順鋒入筆,在隨后的線條推進中加重筆力;其點線顯得簡單、平直、厚實、果斷;點畫轉折處將鋒毫反鋪到另一面,減去提按或頓筆動作,折點處一般用直折,常形成尖利的銳角;部分豎畫也起筆尖銳,許多筆畫收筆也出鋒;行筆速度很快;行草書線條粗細變化不太大。也正因如此,張瑞圖書法對元明傳統帖學而言,顯示出強烈的個人風格,張瑞圖的這種用筆習慣跟前人是完全不一樣的,這樣大膽、個性、創意的構想也許只有在晚明文人思想高度自由化的特殊時代才會出現,再加之其獨特的個人經歷與藝術感悟,終成為晚明創新主義書風的代表書家。“方硬直折,縱意恣肆”,正是他書法風格的極好寫照。
清潤妍麗 北骨南風——陳少梅《鴻案相莊圖》漫筆

陳少梅陳少梅乃畫界奇才,是中國畫壇上過早殞落的巨星,他短暫的一生雖然只有45年,但卻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光彩。他的畫神秘瑰麗、浪漫精妙、美輪美奐,創造了一種被世界所接受的全人類藝術語言,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根據陳少梅年譜記載:1938年(戊寅年)陳少梅29歲,在那一年夏至,陳少梅畫了《琵琶行》扇面,并將白居易《琵琶行》全詩600余字,悉數題在扇面右上方,字字神完氣足,清晰精彩,技驚津門。而這幅《鴻案相莊圖》為陳少梅同年七月所作,畫作絹本設色,取材自成語“鴻案相莊”之典故*。據《后漢書·逸民傳·梁鴻》載:“鴻家貧而有節操。妻孟光,有賢德。每食,光必對鴻舉案齊眉,以示敬重。”清·沈復《浮生六記·閨房記樂》有記:“鴻案相莊廿有三年,年愈久而情愈密。”這個描繪夫妻恩愛題材的畫作,在陳少梅手中表現的妙趣橫生。
畫面縱向構圖,畫中左側三分之一的部分畫著兩顆參天大樹,樹旁有若干細竹,樹枝蔥郁且枝葉纏綿,隱約有連理枝之含義。早期的陳少梅以擬古為主,主要師法郭熙之筆墨——山水其山聳拔盤回,水源高遠,多鬼面石。亂云鷹爪樹,松葉攢針,雜葉夾筆,單筆相半,人物以尖筆帶點鑿。從畫作中,的樹法和竹子的畫法就可以感受到。畫眼位置,則是作品的主體,梁鴻和孟光。在樹下鋪有毯子,上有案幾放有盛好的飯菜,梁鴻著高士服,盤坐在毯上,美須飄逸灑脫,似乎是靜態的。而其妻子孟光,則端著托盤,正緩緩向丈夫走來,腰正慢慢彎下,手中的托盤正徐徐舉起剛好要過眉眼,陳少梅就抓住了這瞬間的定格將其入畫,令人擊節。而人物的眉眼間,更顯出了作者心思,丈夫盯著的是妻子剛端上的飯菜,似乎正在贊嘆,在陶醉;而妻子則是小心翼翼的舉著托盤前進,而眉眼間又不時深情的凝望夫君,整個畫面的人物關系瞬間變得鮮活。且陳少梅用筆線條干脆果斷,飄逸靈動,毫不拖沓,觀其畫作給人以行云流水間一揮而就之感,沉著而又痛快,未到而立之年有此功力,令人欽佩。畫面設色清潤妍麗,無論是背景的樹與草地、毯子或是主體人物,其色鮮、嫩、潤、明、純、清、秀、凈,使整幅畫顯得更細微、更嚴謹、更精致、更柔和、更圓潤、更清麗、更明快、更淡逸。畫面布局方面,兩棵樹和兩個人構成了兩組平行空間關系,作者巧妙的運用了竹枝和樹干的延伸和穿插,打破了空間的平衡感,使得畫面具有縱深感。且作者大膽留白,大者愈大,小者愈小,層次清晰,遠近明朗而又比例得當,造成了一種空靈舒朗的美妙氛圍,這與鴻案相莊的甜蜜相結合,則使得題材更具深度和廣度。縱觀全畫,大、小、遠、近、主、次、輕、重、動、靜、疏、密、緩、急皆在掌控,觀者在品畫之余,唯有唏噓感慨作者造詣之高妙耳。無怪后人稱他為:傳統繪畫的守望者,后唐寅時代的第一人。
*說明:鴻案相莊——東漢書生梁鴻讀完太學回家務農,與縣上孟財主的30歲女兒孟光結婚,婚后他們拋棄孟家的富裕生活,到霸陵山區隱居,后來幫皋伯通打短工。每次孟光給梁鴻送飯時把托盤舉得跟眉毛一樣高,眉來眼去,夫妻十分恩愛。同義詞:舉案齊眉。
文/李思嶸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