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中戰爭給人類的傷害是不可能被忘卻的,戰爭從來不需要被留念,所謂的戰爭紀念碑,只不過是想讓人們牢記戰爭的殘酷和悲痛。筆者翻看美術史,發現藝術家反對戰爭而創作的藝術作品甚多,曾被美國《生活》雜志評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國人”與“五十位美國未來的領袖”林瓔創作的《越戰紀念碑》更成為藝術史上不朽的標志。畢加索,西班牙畫家、雕塑家。法國共產黨黨員。是現代藝術的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格爾尼卡》是畢加索作于20世紀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響及歷史意義的杰作。畫面表現的是1937年德國空軍瘋狂轟炸西班牙小城格爾尼卡的情景。此畫是受西班牙共和國政府的委托,為1937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博覽會西班牙館而創作。

《內戰的預感》是一幅油畫,100x99厘米,畫于1936年。這幅作品是一幅控訴罪惡戰爭的杰作,它作于1936年西班牙內亂之前。作者達利運用超現實主義的手法,以一個巨大的殘缺的人體,象征受難的群眾。蔚藍的天空,布滿了烏云,大地上撒滿了土豆,象征著西班牙荒蕪的土地。所有這一切都是對戰爭的有力的控訴。


由日本藝術家亮斯·池田操縱的光譜演出,在8月11日向公眾開放,直到黎明來臨。光譜是由49個人工聚光燈射15英里向天空在倫敦維多利亞塔花園。點亮整個歐洲的光譜演出,是由倫敦市長和其他組織委托日本藝術家為了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而創作的。在15英里寬闊的空地上,令人目眩的強列的光束刺破了倫敦的夜空。光源是一個有著49個聚光燈,安裝在國會大廈腳下的裝置。

林瓔(Maya Ying Lin),1959年10月5日生于美國,是著名的美籍華裔建筑師,是林徽因的侄女。林瓔曾被美國《生活》雜志評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國人”與“五十位美國未來的領袖”,她的作品遍布美國各地。她的最新榮譽是獲得2009年度美國國家藝術獎章,表彰她作為建筑師、藝術家環保人士的卓著成就。2010年2月25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白宮親自為她頒獎。這是美國官方給予藝術家的最高榮譽,而林瓔是此次獲獎者中唯一的亞裔。她的成名作“越南戰爭紀念碑”的設計。林瓔說她當初設計紀念碑時,刻意不去研究越南史和越戰史,也不從亞裔的觀點去思考,同時也不把越戰當成一場悲劇,而是從「死亡也是一種榮耀」的角度出發,又以不貿然破壞華府廣場的自然環境為原則,紀念碑向地下延伸,黑大理石碑刻上陣亡人員名字。她的設計如同大地開裂接納死者,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幾乎所有的建筑與藝術評論家都同意,林瓔創造了前無古人的紀念碑設計風格,為紀念碑的設計立下了他人難以企及的商標,她的《越戰紀念碑》已成為藝術史上不朽的標志。


藝術家Paul Emmanuel用不一樣的方式創造了“THE LOST MEN”(迷失的人),這是與世事無常、時間的永恒和公眾的悲憤情緒相結合的產物。每個選址都具備濃厚的歷史元素。此工程的第一個紀念碑位于南非格拉罕鎮的小山上。第二處位于莫桑比克的馬普托。第三處就設在一戰中英國人犧牲最多的地方,在此設立Thiepval紀念館以緬懷逝者。 不同于其他的雕塑紀念碑,Paul Emmanuel的作品都是像旗幟一樣漂浮在半空中的半透明纖維面料,旗上是參戰的德國、法國、南非等國士兵和志愿者的人體像。名字不分國籍、不分民族地印在他們的皮膚上,用來紀念那些在戰爭中失去的人們。旗子就一直留在這里,任憑風和雨的洗禮,直到時間的盡頭。

凱綏·珂勒惠支原名凱綏·勖密特(Kaethe Schmidt)。德國版畫家、雕塑家。14歲時即開始學習繪畫。世界大戰起,她幾乎并無制作。1914年10月末,她年輕的大兒子彼得作為義勇兵死佛蘭德(Flandern)戰線上。從1919年以來,她才如夢初醒,又從事于版畫了,有名的是這一年的紀念里勃克內希(Liebknecht)的木刻和石刻,零二至零三年的木刻連續畫《戰爭》,后來又有三幅《無產者》,也是木刻連續畫。1927年為她的六十歲紀念,霍 普德曼那時還是一個戰斗的作家,給她書簡道:“你的無聲的描線,侵人心髓,如一種慘苦的呼聲;希臘和羅馬時候都沒有聽到過的呼聲。”法國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則說:“凱綏·珂勒惠支的作品是現代德國的最偉大的詩歌,它照出窮人與平民的困苦和悲痛。這有丈夫氣概的婦人,懷著陰郁和纖秾的同情,將這些盡收眼底,表現在她慈母般手腕之下。這是作出巨大犧牲人民的沉默之音。”

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1945-),德國新表現主義代表畫家之一。他畫了大量希特勒時期的或被劫掠地區的,現已成為廢墟的紀念性建筑,它們一度是納粹"千年帝國"夢想的遺跡,現已被炸毀或被燒毀。基弗畫作的外觀看起來似乎經歷過一場劫掠--大量厚厚的油彩和樹脂、稻草、沙子、乳膠、蟲膠、廢金屬、照片和各種各樣油膩的東西堆積在一起。然而,關于焚燒過的土地的圖象,也讓人聯想起播種之前的燒荒--對新的生長的期待。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