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首屆南京國際美術展“紛呈當下”全球作品征集展成功征集了4507名藝術家的20087件作品。由十余位業內學術專家、藝術家、評論家組成的評審團秉承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綜合作者的實力和作品的創新力、當下性和針對性,耗時三輪對應征提交的電子版作品進行認真細致的初審,此次評審選出入圍作品983件,具體名單已經公布,公眾們對于入選的作品充滿好奇,那些百里挑一的作品是怎么樣的?今天讓我們走進藝術家艾莉莎的繪畫世界,探尋她是如何用畫筆重建精神世界的。

艾妮莎
八零后美女畫家艾妮莎是蒙古族人,先后在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水彩藝術專業研習繪畫,并獲得藝術學碩士學位。現任內蒙古工業大學建筑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副教授,內蒙古美術家協會會員。她的多幅作品入選全國高等學校建筑美術教材,藝術創作及專業論文發表于《中國水彩》、《美術觀察》、《藝術百家》、《美術向導》、《美術大觀》、《大舞臺》、《中外美術研究》等藝術類核心期刊。藝術創作多次入選美協、專業學會舉辦的全國及省級美術作品展覽并獲獎。

艾妮莎在創作
在繁忙的教學工作外,艾麗莎基本上都是泡在工作室里作畫。“‘艾爺’日常生活中沖天之豪情和歡愉難掩她內心深處流露出的一絲哀怨與荒涼。其研究生畢業創作的水彩畫似乎追求一種“莫名的情緒表達”,畫作似有交響律動與奏鳴華彩,但更多的是孤獨的顫抖,不免想到這樣的詩句:“終日我澆灌著薔薇,卻讓幽蘭枯萎”。這是藝術評論家葉橙對艾麗莎作品的評論,的確,熟悉她的人都知道,性格上豪放的艾麗莎的內心還是那樣敏感柔軟,尤其是對當今社會中人們的精神意識和心理她有著敏銳的觀察和透徹的剖析。

《崩塌的集體無意識》紙本水彩 2012 200X100cm 艾妮莎
《崩塌的集體無意識》中人們在崩塌的現實游走、尋找,試圖重建精神,但終究不過又有一種束縛。畫家想要通過作品表現出現代社會深層結構及意識與個人意識的崩塌,使用細膩的形式技法語言與圖像進行闡釋,形成個人鮮明的藝術風格,在現代主義結構之后,邁出水彩當代性探索的重要一步。

《真實的幻象1》 紙本水彩 2013 56X76cm 艾妮莎
“什么才是最真實的”這是很多藝術家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他們試圖通過自己的作品表現出最真實的一面,不管是物體還是精神。艾麗莎也在思考這個問題,對于人本身來說,什么才是必要的。作品《真實的幻象1》中新的建筑和老的建筑并存,建設和毀滅相交呼應,相互矛盾有相互轉化,建設就是毀滅,毀滅也是建設。畫家想要通過這一表面現象折射于人本身的自我認知上。社會賦予的身份和其對自身的承認是否本身就是不必要的一場騙局。冠冕堂皇的理由消解了自身該感受的痛苦,生存本身磨滅了痛苦使之變成一種活著的方式,存在變得既物質又虛無。在話語權的另一面,真相是顛倒的。一切可見的和不可見的關于自身和他人的痛苦被思想意志轉化了。冠冕堂皇的理由消解了自身該感受的痛苦,生存本身磨滅了痛苦使之變成一種活著的方式,存在變得既物質又虛無。誰在承受痛苦的時候卻被認定為幸福?

《定格時代》紙本水彩 2014 150x180cm 艾妮莎
人類的很多發明都是在與時間賽跑,可終究是這場比賽的弱者。在大的歷史背景下,對于個人而言面對時代的飛速發展,每個人的感覺是不樣的,因為每個人的視角經歷是不同的。不能說誰對誰錯,也不能說誰真誰假。每個人都是生命這條長河中的過客,我們能留下的也許只是一個縮影,又或者僅僅是一張面孔。作品《定格時代》通過20個不同年齡性別的人物面部特寫,描繪出面龐上對于現實的不同感知,他們似乎都在思考究竟什么是真實,真實的自我是被展現還是被掩飾,同時這也引起了觀者的思考。

《紅色盒子》紙本水彩 2012 56x60cm 艾妮莎
現代社會更加科技,更加快速,人們追求到了時間的快速,卻后知后覺的發現自己的空間在被無情的壓縮。自己生存的“盒子”壓迫著你的情緒,有些人想要逃離關住自己的盒子,有些人則固步自封。《紅色盒子》的“人”在苦思冥想,思索著自身,思索著生存空間。無論是否想逃脫,卻都是徒勞無功,因為我們都無法逃脫“盒子”。
艾麗莎畫中的稻草人,不僅僅是她自身的縮影,也是當今社會中大眾的縮影,他有著當下人的普遍情緒和心理。雖然他們沒有面部表情,但他們的肢體語言已經把他們的心情表露無疑。艾莉莎式的“表現主義”真情實感足以打動觀者,面對她的畫作,你會有所思考,有所感動,我想這對于畫家來說就是一種成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