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建軍
(美術批評學者,文學碩士,華中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講師)

從《中國光影》到《中國魅影》的轉變,肖豐的藝術創作已然完成了圖像敘事的轉向,《中國魅影》儼然是肖豐自我的精神世界。肖豐以繪畫的語言,孜孜不倦地描繪和解釋他眼中的世界,把自己的生活狀態、生活體驗以及對文化、對藝術、對歷史傳承與現實情境的觀察和理解,投射到作品之中,編織成為極其復雜的感官體驗與觀念表達的多維網絡。
《中國魅影》系列,亦對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表達方式進行有益的探索與關注。如《中國魅影》系列中,“中國光影”與“桂子山魅影”形成對照,形成一種新的“虛與實”、“形而上下”的關系。“光影”在近十年的適度演化中,始終保持了一虛一實的“光影”組合,直至《中國魅影》系列出現。《中國魅影》的觀看模式可理解為《中國光影》中的實形(白或黑色塊)被“桂子山魅影”所替代。在肖豐作品的視覺經驗中,習慣保持一種“二元相對”的思維模式:虛與實、陰與陽、豐富與極簡、符號與形象、情感與觀念、傳統與現實、延綿與轉向等等,這是一種古老的東方思維結構類型,他的作品——作為思想的例證,總是呈現出濃郁的東方智慧。
從繪畫語言的角度來看,《中國魅影》系列還體現出肖豐對中國傳統藝術與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獨特理解。如“桂子山魅影”呈現出形、色、勢、筆法和機理極其豐富的視覺效果,其中,假山石作為中國傳統園林藝術的造景元素,筆法“斧劈刀削”,類似中國北宋北派山水畫,以油畫的材料表現出宋人山水畫意境,又賦予作品一種新的“中國方式”的表達經驗。肖豐不厭其煩地用毛筆一片一片描繪植物莖葉,呈現出東方繪畫的禪宗意味和中國水墨繪畫的經驗。
《中國魅影》系列作品把肖豐多年來關注的文化尋源、生活表象、社會情境、文化隱喻、意象表達等藝術情結串聯起來,營造出現實的物質性與精神性既關聯又沖突的場景,呈現出有關藝術的“真情實感”的混沌狀態。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