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畫盛行:分析畫兒為什么這么大
如今時興畫大畫,一幅作品上百米長、近10米高都已不是稀罕事。南京多位專業人士對此的看法不盡相同,但在幾個問題上觀點高度一致:大畫不可一概否定,因為展存空間或者題材宏大等原因而畫大畫,無可非議;巨制未必無佳作,但畫的尺幅大小與藝術質量高低沒有關系;如果水平不行卻一味求大,指望以畫幅巨大刺激觀眾眼球,甚至沖刺基尼斯世界紀錄并揚名立萬,那就是一個笑話。
巨制未必無佳作,但畫的大小與好壞無關
適應展覽需要;追求視覺效果或者經濟利益……
一幅油畫高度超10米、一幅書法長度逾百米……
中國畫為什么越畫越大?著名藝術市場研究專家、美術評論家紀太年先生認為,首要原因是展存空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國古代很少有高樓,書畫作品多掛于廳堂、書房,在那樣的空間里,一幅四尺整張(共8平方尺)的作品裝裱后就顯得很大了?,F在不同,賓館飯店大堂動輒幾層樓高,一個個展館更是空間巨大,這樣的空間中,小畫的存在感弱,視覺沖擊力更談不上。尤其是如果參加有數十名、幾百名藝術家參展的作品群展,如果作品太小就很容易吃虧。
其次創作題材宏大決定了畫的尺幅巨大。由傅抱石、關山月合作完成、現掛于北京人民大會堂的《江山如此多嬌》,表現毛澤東《沁園春·雪》的詞意,把江南春色、北國風光及奔騰的長江、黃河,蜿蜒的萬里長城一體呈現,題材恢弘,氣勢磅礴,尺幅也自然巨大,高達6.5米、寬達9米,成為典型的中國畫巨制。
其三,不排除有的書畫家畫大畫有功利訴求。比如,中國書畫通常以尺論價,尺幅越大,價錢越高。而且,近些年的藝術市場價格紀錄,往往都是大幅作品創造的。再如,由于當下中國人的美術欣賞能力總體不高,有的人面對一幅書畫作品只知道看大小,不懂得看好壞。個別書畫家于是一味畫大畫,以期提高自己在大眾中的知名度。
常年行走于美術作品展館可以發現,大畫向來并不少見。盡管如此,近來出現的幾張大畫,還是給人以巨大的震撼感。
今年8月,幾場美展差不多同步舉行,幾場展覽出現了多幅巨型作品,其中一幅油畫高度超過10米、長度超過100米;另一幅油畫高5米、長度超過110米;還有一幅書法作品高10米、長超過100米……
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導、著名畫家林逸鵬先生告訴本報記者,若簡單地論畫的大小,西畫之中大畫甚多,歷史上中國畫大畫極少。中國畫大畫盛行,主要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現在仍然很普遍。
記者了解到,早在2009年,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辦的第十一屆全國美展中國畫展中,就有“工筆大畫一統天下”之說,并引發熱議。有媒體記者描述當時展覽現場時說:“走進展館給人的第一直感是‘畫大’。翻開畫冊隨手拈來,《雪域天使》2米×2.1米,《和諧的家園》2.5米×1.93米,《工棚》2.4米×2.7米,《雪狼突擊隊》2.5米×2.3米……《扎西平措和阿爸阿媽》竟是2.1米×4.3米。”
今年9月,第12屆全國美展中國畫展將在天津舉行。展覽未開幕,已有了解情況的業內人士透露,今年中國畫展仍然有工筆大畫風行的特點。
“畫的大小只是尺寸問題,畫的好壞是質量問題,兩者毫無關系。”林逸鵬說,衡量藝術品價值的最終標準是創造性,不是大小。
他解釋,小畫、大畫都可以有佳作,也都可以有糟糕之作,關鍵是看誰畫的、畫得怎么樣。一張糟糕的巨幅大畫,跟一張好的尺幅小品,在藝術價值上仍然存在著質的區別,不可同日而語。
這就像一個文弱書生哪怕拼命打出一拳,也就哪么一點力量;但如果換了拳王泰森,哪怕隨便打一拳,力量也要大得多。再有,面對兩位同樣優秀的藝術家,評判他們作品的高下也不能以大小論。比如,將畢加索尺幅較大的作品《阿維農少女》、《格爾尼卡》與塞尚的普通靜物寫生小品放在一起比較就是十分荒誕可笑的。
紀太年也認為,有的藝術家喜歡畫大畫,有的則相反,但這與藝術質量的高下無關。如徐悲鴻作品《愚公移山》就很大,也非常好;齊白石則向來以畫小品為主,也很好。他還認為,就某位藝術家而言,或許其名滿天下的代表作是大畫,但這樣的大畫未必代表他的最高藝術水準。因為,畫得太大,把握起來難度也更大,容易減弱筆墨的豐富性,就效果來說有時反而不如其較小作品那般“筆精墨妙”。同時,大畫絕不是小畫的放大,大畫如同創作一部長篇小說,要藝術家長期積累、長期醞釀,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林逸鵬認為,特別要引起注意的是,現在有的書畫家認為大量普通百姓、不少藝術品買家看不懂畫,于是不在藝術水平的提升上孜孜以求,為了出名或者作品銷售一味出怪招,畫巨幅大畫就是怪招之一。他們以此挑戰基尼斯世界紀錄,以此獲得轟動效應。未來的事實終將證明,這些動作與藝術創作無關,不過是一時的鬧劇與笑話。曾記否,不過數十年前,有些人就畫過所謂巨型畫作,畫面上可見千軍萬馬,氣勢嚇人,可是短短幾十年之后,這些所謂作品早已被無情的時間所淘汰。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