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始,重慶作為戰時陪都,也成了一座風云際會的文化之都。大批文化名流的遷往令重慶的文化界興盛一時。當時身為中華書局重慶分局經理的朱復初先生,因著對書畫一直的熱愛,和徐悲鴻、張大千、趙少昂、黃君璧等畫家結緣,并獲贈畫作良多。朱復初先生祖籍浙江海寧,曾任中華書局太原、重慶分局經理。1942年任中央銀行鈔票印鈔廠廠長。1943年后調任中華書局總局。
保利香港有幸得從朱復初先生家屬征集到這批名家作品。作品在文革期間暫存放于浙江省海寧縣博物館,落實政策后得以返還身在海外的家屬。其中徐悲鴻兩件作品曾被海寧縣博物館認定為一類作品。此中曲折,至今得見實屬幸運。

徐悲鴻《巴人汲水圖》 局部
1937年作
設色紙本
立軸
88 × 50 cm
估價:
HK$1,600,000-2,000,000
US$206,400-258,000
徐悲鴻《巴人汲水圖》是徐悲鴻國畫創作中現實主義作品的最高峰,在中國畫的發展歷史中,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是可以影響中西的傳世佳作。此幅《巴人汲水圖》與徐悲鴻紀念館所藏《巴人汲水圖》同創作于1937年的冬日,可見徐悲鴻先生對這一題材的重視。徐悲鴻先生1937年遷至重慶,當時國難當頭的大氣候和民不聊生的現實生活,使這位本來就充滿人道主義思想的進步畫家,更深刻地體會到了人民的疾苦,甚至把自己融匯到勞動民眾之中。水在山城,來之不易。勞動人民們吃力的步履和被水桶壓彎的扁擔,使畫家深刻地感受到那份生活的艱辛,和生活在這塊土地的重慶人世代相傳的抗爭精神。畫中頭纏汗巾,赤臂裸腿的男子,弓矩著身體,肩負著重擔。筆觸清晰的勾勒出男子青筋暴起的肌肉,觀者不由的感受到勞動的艱忍。「忍看巴人慣擔挑,汲登百丈路迢迢。盤中粒粒皆辛苦,辛苦還添血汗熬。」正因畫家對勞動人民的體恤之深,使這一畫作深深震撼當今世人。

徐悲鴻《四喜圖》
1937年作
設色紙本
立軸
89 × 50 cm.
估價:
HK$600,000-800,000
US$77,400-103,200
《四喜圖》中提到的廣德縣位于安徽省東南部,蘇浙皖三省交界處,歷史上為兵家必爭之地。盧溝橋事變之后,為扼守首都南京的南大門,廣德便成為日寇重點攻擊目標和國民黨軍固守的重要外圍陣地。一九三七年十一月的廣德阻擊戰中,川軍在嚴寒的冬天身著單衣草鞋用土槍土炮與裝備精良的日寇精銳部隊奮戰近一周,有力地掩護了南京國民政府的轉移,為持久抗戰奠定了基礎。徐悲鴻先生為朱復初「藉此消憂」的《四喜圖》就創作于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二日,畫中題廣德戰訊「聞之快心」,畫家描繪喜鵲給友人,以消除友人心中擔憂,承載著對抗日寇同仇敵愾的高尚情懷。

徐悲鴻《雙吉圖》
1937年作
設色紙本
鏡心
78 × 36 cm
估價:
HK$600,000-800,000
US$77,400-103,200
《雙吉圖》的收藏過程饒有趣味,朱復初先生因雅好文玩,一日在文玩市場中購得此畫,認定應是徐悲鴻先生之作,便帶去悲鴻先生鑒定。鑒定為真后,悲鴻先生即在此畫上飛揚題字:「復初先生鑒別甚精,如此荒率之作,誠不足當一笑也。」雖先生謙虛稱之「荒率」但畫中墨色濃淡相宜,設色清雅,動物精神奕奕,形體精準,實不失為一佳作。

張大千《松下高士》
水墨紙本
鏡心
134 × 68 cm
估價:
HK$1,500,000-2,000,000
US$193,500-258,000
張大千最為創作性的為其人物畫,以傳統的人物畫為根基,同時吸收現代美學思想,造型準確,形象生動,題材多為高士和仕女圖。 據提款可知,此幅《松下高士》應是張大千赴新加坡畫展之作。畫中高士背手佇立于老樹枯枝下側聽秋風,神態自然平和,極具古典文人雅士之閑逸。高古而不陳舊,清逸瀟灑中略帶疏懶情致。高士漸漸稀少花白而「渾欲不勝簪」的發際,漸寬的衣帶以及凝目西向中透出的落寞和孤寂,顯然是張大千望鄉之情所致。所謂「逝川前后水,浮世短長生。獨立秋風暮,凝顰隔郢城」如斯之謂也。
中國近現代書畫
預展
10月3日至4日|上午10時至下午6時|香港君悅酒店
拍賣
10月5日|香港君悅酒店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