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晨初筆下的“中國臉”
以名人和熱點人物為創作對象引來不少爭議,但張晨初認為“歷史是由關鍵節點的有名有姓的重要人物創造的,我的創作就是要記錄重要人物創造歷史的瞬間”。
到2014年7月15日21:00為止,張晨初已經發布了當天的第92條微博。翻看他的微博頁面,你會驚訝于他的旺盛精力:15日100條,13日93條,10日107條……621頁,2700多條微博,張晨初不僅是一位多產畫家,更是微博界的刷屏好手。
從2011年年初注冊賬號起,張晨初的油畫創作就與微博關系緊密。這三年多,他在網友的圍觀和參與下,開始了《中國歷史人物》和《中國角色》兩個系列的油畫肖像創作。他畫中國名片姚明、李娜,畫學者于建嶸、賀衛方,馬云、潘石屹、任志強等商界大佬是他描摹的對象,郭美美、陳光標等話題人物也是《中國角色》的組成部分。
最近,張晨初的“中國角色”又有了新成員,他們是黃海波、徐才厚、郭振璽和芮成鋼。每個肖像上都有一個或明或暗的五角星光斑,這是《中國角色》的視覺標記,也是張晨初的藝術符號。
“我把玩微博當作行為藝術。”
2011年開始涉足微博,張晨初說,這個平臺為他的創作提供了新的語境:“它是我獲取信息的來源,也是一個作品的發布平臺。我從這里獲取知識、素材,同時,傳播自己的作品。”
和多數藝術家的封閉創作模式不同,張晨初把創作暴露在日光下,微博粉絲不僅可以圍觀,還可以參與創作。“畫什么人我會問他們。”張晨初每天發布上百條微博,其中的絕大部分是在與粉絲互動。每幅作品創作之初,他會把人物的照片掛在微博上,讓粉絲在不同神態、不同動作的同一人物照片中挑選出最適合畫成肖像的一張。在創作過程中,他不時地曬出草稿和半成品,向粉絲匯報創作進程。
作品完成后,張晨初再將網絡段子、新聞報道,或是粉絲留言作為微博正文,與人物肖像共同發布,鼓勵粉絲討論并轉發。幾乎每條留言和轉發他都仔細閱讀,遇到有趣的就互動一下,“進行二次傳播”。網友喜歡走群眾路線的藝術家,目前張晨初的微博賬號已有超過10萬粉絲,其中不乏大V和微博紅人。
越來越多網友知道張晨初在為新聞人物畫肖像,大家開始主動“挑事”。娛樂圈丑聞、官員下馬或是民間糾紛,一出事就有好事者@張晨初的藝術空間,喊他開工畫畫。
“不能一有人@我就開畫,還要核實真偽,把握時機。”盡管會參考網友意見,但因為創作的主題和內容敏感,張晨初向來謹慎。多數時候,他不會馬上動筆,他要在互聯網上多轉幾圈,在權威網站上找到消息源頭,“一來確認事件真偽,二來多找些圖片資料,積累創作素材”。
“畫好后,作品發布的時間點也很重要。”張晨初說,為了防止給自己招惹不必要的麻煩,有些作品他會放一放,等風頭過了再發出來。“言論上我一直謹慎,沒被微博小秘書刪過什么,但作品確實被刪過。”
曾有網友質疑:“看張老師的出圖速度,該不是左手刷微博右手畫畫上油彩吧?”張晨初解釋說,除了要按時按量完成在上海師范大學的教學任務,他的世界里都是畫畫和微博:“每天從八點工作到十一點半,幾乎一直在畫畫和發微博。”
和他的創作方式一樣富有爭議的是他的藝術符號——五角星。
這些照耀在《中國角色》上的五角星光斑出現于2003年。那年,張晨初創作了《新商官學工農》系列作品,在那些不知名的中國面孔上,閃耀著同樣的五角星光斑。
“五角星最能代表中國,這也是能把我和其他意識形態畫家區分開的重要符號。”張晨初生于70年代,他清楚五角星的意識形態內涵。在微博中,他解釋過為何選擇五角星作為作品的標志性符號:“不管你有沒有看見,他都在那兒;不管你愿不愿意,他都在那兒;不管是你是我是她,他都在那兒。”
和五角星相對應,在另一組名為《領袖》的作品中,張晨初也把光斑灑在肖像上。“是類似于墓碑的光斑效果。”在這組作品里,張晨初刻畫了他心中的領袖,“有孫中山、鄧小平,當然,畫得最多的還是毛澤東”。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一批中國藝術家以中國符號,尤其是中國政治符號走向國際。張晨初將中國符號和標志性人物相結合。“當然有吸引關注的考慮,但更多的是純粹的藝術考量。”張晨初說,“五角星不是拍腦門兒或者討好誰才想出來的,這是我多年摸索的結果。”
13年前,張晨初曾在央美研究生畢業作品《邊緣人》中首次嘗試大幅人物肖像創作,那時,“光斑”已經成為他的藝術符號。
在中國,油畫創作有高于其他創作形式的師徒傳承關系,學生的創作風格很大程度上被老師的風格影響。研究生期間,張晨初師從孫為民和靳尚誼兩位導師。“靳尚誼先生強調理性,對造型要求嚴格,孫為民先生擅長刻畫日光照耀下的人物肖像,用光斑表現情節,我恰好將兩人的特點結合起來。”張晨初在寫生中偶遇光線透過樹葉灑在臉上的無規則運動,那次邂逅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從此,無規則和有規則的光斑開始出現在他的每一幅作品中。
“到了紐約,我開始思考創作與身份認同的關系,思考如何讓自己的創作走下去。”張晨初說,身處異鄉他才把大洋彼岸的這片土地看得更清楚,從無規則光斑到代表消費時代的麥當勞標志再到今天的五角星,他終于找到了既延續個人風格,又能表達文化隱喻的藝術符號。“當然,這不是重點,未來也許還會有新的延展。”張晨初說。
“藝術創作的社會性是被很多藝術家忽略的責任和義務。”
2006年,張晨初把創作視角從個人轉向社會。“那時,在西方的影響下,有一批丑化或惡搞領袖形象的創作,我看不下去,希望畫些實事求是的東西。”當時,波普文化和后制品藝術在中國當代藝術領域蔓延,這與張晨初的寫實藝術截然不同,他開始搜集資料,用寫實油畫的形式創作了一批領袖肖像。
《新商官學工農》、《東方紅》、《領袖》、《中國歷史人物》、《中國角色》,張晨初的作品命名都很復古,甚至顯得又專又紅。“但這和他們臉上的五角星一樣,可以正面理解,也可以有其他解讀,我留了很大的討論空間。”
張晨初覺得《新商官學工農》的命名有遺憾:“我希望按照自己的理解,將社會階層重新排序,當時我覺得‘商’最重要,他們是今天社會的最大勢力,但現在看來,我當時的判斷有問題,‘官’依然應該排在第一位。”
“我希望我的創作可以與社會、歷史發生關系,藝術創作的社會性是被很多藝術家忽略的責任和義務。”張晨初覺得,寫實油畫更接近攝影,因此比其他藝術形式更具備記錄歷史、針砭社會的條件,這又恰恰與他個人的藝術觀相契合。
將創作與微博嫁接后,張晨初的創作呈現出更網絡化和大眾化的傾向。他把姚晨納入《中國角色》系列,原因是“作品是在微博環境下產生的,談微博不能不談姚晨”。談到陳光標和郭美美的入選,他說:“好壞先不評價,他們畢竟反映了當下中國的某個側面,是有意義的。”
在粉絲的關注下,張晨初已經創作《中國歷史人物》近百張,《中國角色》80余張。他說:“《中國歷史人物》都畫完會不少于500張,《中國角色》第一批計劃畫108張。”
盡管以名人和熱點人物為創作對象給他帶來不少爭議,但張晨初對自己的藝術觀和歷史觀深信不疑:“歷史不是由默默無聞的老百姓組成的,歷史是由關鍵節點的有名有姓的重要人物創造的,我的創作就是要記錄重要人物創造歷史的瞬間。”
還有誰在畫名人?
靳尚誼 代表作有《瞿秋白》、《孫中山》、《青年女歌手》等,2009年《毛主席全身像》以2016萬價格成交。
李琦 上世紀60年代創作代表作《主席走遍全國》。
魏楚予 代表作《毛澤東在陜北》、《毛澤東在中南海》。
朱自尊 長期為《幽默小品》《漫畫大王》等漫畫期刊繪制名人肖像漫畫。
蔣文兵 以水墨技法創作人物肖像,代表作《魯迅、李大釗等三幅水墨作品》《當代水墨名人漫畫肖像》等。
唐三超 代表作《溫總理和災區人民心連心》、《領袖風采》。
于成松 2010年創作以奧巴馬為原型的中國畫作品《朗朗青空》。
喬晉津 曾為成龍、周星馳、周杰倫等明星繪制漫畫肖像,多幅作品被明星本人收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