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白石刻《家在揚州梨花深處》
在藝術品市場中,挖掘價值被低估的品種,永遠是一門讓人饒有興趣的學問,如何在價格紛亂、信息龐雜的市場里捕捉到價值低估品種進行投資,實在是充滿挑戰,其樂無窮。
我們把目光投向剛剛被市場所初識、收藏者還以行家為主的金石文化板塊,近百多年來,金石文化從收藏界的主流品種,到現在的生僻冷門板塊,其走勢猶如一個從百元下跌到幾塊錢并蟄伏了多年的股票。
金石藝術品曾是收藏主流
金石藏品雖然冷門,但其內涵極為豐富,文化價值巨大,它涵蓋了印章篆刻、拓片碑帖、印譜以及金石家書畫等門類。百多年前,金石文化出現了一個歷史高峰,大量出土甲骨文激活了文化考證學,一大批文人以此為樂趣,并成為文化品位的象征。當時的收藏界,以收藏有遠古金石器物拓片為榮,以在拓片上做考證研究和欣賞感受為樂趣,其擁有者,類似于今天的網絡版主。
同時,隨著大量歷代碑志造像的出土,清中期開始,碑學漸漸昌盛,出現了一大批碑學書法及理論大家,如鄭板橋、金農、鄧石如、包世臣、趙之謙、康有為、吳昌碩等,他們的作品,金石韻味濃郁,社會影響力巨大。
碑帖的昌盛也隨之發生,名家工手把書法家手書的歷代大事、盛典,刻鑿在懸崖和碑石上,拓下來,形成了碑拓; 而把歷代書法家的墨跡刻在木板上或石上,匯集成冊,稱為貼。在現代印刷術流傳到中國之前,文化主要靠碑和帖的拓本傳播。而在晚清、民國時期,拓片也成為了文人雅士最崇尚的收藏品,其鑒賞門檻較高,被稱為“黑老虎”。
明清以來的篆刻印章,講究在方寸之間呈現各異神采,一時間名家輩出,流派紛呈,達到中國篆刻史上的第二個高峰。
這樣一股收藏界和文化界的洪流,卻在日后衰敗為一種偏門,期間原因眾多,也為今日收藏者留下了巨大想象空間。
金石成洼地后緩緩復蘇
民國中后期,雄霸藏界的金石文化地位漸漸被節奏和色調更加明快的青綠山水、寫意花鳥所撬動,審美口味有所轉向。建國后,金石文化更是被視為封建落后的象征而長期壓抑,以致于改革開放后,藝術市場漸漸恢復的過程中,是一大批海外收藏者到內地來搜羅金石藏品,內地的金石收藏直到今天還只是處在緩緩復蘇的過程中。
因為各種客觀原因導致長期低迷的市場行情,必將在中華文化復興中得到修復。正是看到了這一空間,上海市收藏鑒賞家協會副秘書長、篆刻家、鑒定家袁慧敏早在10年前,就介入了金石文化的價值挖掘中。他在國內第一個開設了篆刻印章拍賣專場、印譜專場、印紐專場、金石家書畫、當代篆刻名家作品拍賣專場,連續多次首個專場的開設,導致國內的金石收藏也漸漸升溫。
大名頭印章價格遠不及書畫
對于印章,袁慧敏認為,中國書畫里畫面、詩歌、書法、印章四美合一,而印章呢,又集合了材質美、篆刻美、雕工美、書法美的四美合一。很多近現代書畫名家本身就是篆刻名家,比如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吳湖帆、潘天壽、傅抱石等,但他們的一幅書畫作品動輒上千萬元,甚至上億,而他們印章的創作量少得多,價錢卻最多只有幾百萬元,普遍在幾十萬元一枚。
又比如齊白石,他是木匠出身,能進入藝壇靠的是他的篆刻,他的第一份潤例也只有篆刻的價錢,且價格不菲,達到了同時代頂級人物的價格水平。而齊白石的畫即便在70歲以后,也不能被畫界主流所認可,被譏為“野狐禪”。今天,齊白石畫的平均單尺價格雖然經過兩年多的調整,也仍在70多萬元。而齊白石的印章,貴的也不過剛剛上百萬元而已。兩者相較,差異巨大。
青銅器拓片被拍到50萬
印譜原本是偏門里的偏門,但經袁慧敏發掘,從中挖掘出了不小的價值。他認為,以前人們看印譜只是為了學習篆刻,現在印譜已經是古籍的一種,除了具有史料、文獻、歷史和文化價值,還多了一重藝術性。印譜靠手工制作,不易保存,且原印鈐蓋的印譜價值更高。2010年朵云軒在全球首次推出印譜拍賣專場,一下子讓藏界發現了印譜的價值,如今,印譜已經吃香起來,要征集拍品也有點難度了。連當代印譜也開始被人關注起來,這次上海書展上,一套“袖珍印館”印譜叢書,當場簽售掉300套,達到1500本,行情之旺,令人咋舌。
被稱為“黑老虎”的拓片,一向是“高知”的領地。拓片上保存了遠古的信息,有些拓法如“全形拓”技法一度絕跡,拓片上保留了當時許多文化名人的題簽,或考證金石源流,或撰寫鑒賞文章,因此拓片作為收藏品具有巨大的文獻、學術、歷史、文化和工藝價值。最近,一件清代大藏家吳大瀓的青銅器拓片長卷,在紐約從10萬美金起拍,拍到了50萬元美金,一向不被人所識的金石拓片,能獲如此高價,似乎已經說明了問題。
金石家書畫一向被忽視
袁慧敏還提請藏友注意歷史上的板塊聯動效應。比如在民國時期的篆刻界,吳昌碩和王福庵、趙叔孺三人齊名,但是如今的印章價格卻差了許多,后二人,大眾幾乎無人知曉了。吳昌碩是詩書畫印四絕,趙叔孺也是畫印俱佳的頂尖人物,當時在推舉海派領袖的時候,還曾在吳昌碩和趙叔孺之間考量過。而如今,趙叔孺的畫價是吳昌碩的十分之一,印章價格也是天差地別。另外,西泠幾位開創者以及海派早期篆刻的一批同代大師,他們的印章市場差別也很大,那些社會名氣響的,價格遠高于被歷史湮滅的,其實在當時,他們的篆刻價位都比較接近,要說洼地,這都是明顯的洼地。
另外,金石家書畫這一板塊,也一向被書畫市場所忽視。人們只追逐書畫界大名頭,卻忘記了金石家這一群體,他們的繪畫一般也深具功底,如果你認可他們的篆刻水準,那么連帶的他們的書法和繪畫水準都應該有個合理的估值。15年前,一位白領的年收入可以買到兩方尺齊白石的畫(當時齊的平均單尺價位在5萬元出頭),如今人們早已望洋興嘆了。但是如今大部分金石家的書畫作品,一位普通白領的年收入可以買兩到三幅,此處洼地特征也十分明顯。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