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書畫是藝術品收藏中的大項,其中明清兩代群星閃爍的藝術史,為收藏家提供了重要的寶庫,明清大家的作品屢屢成為拍賣會上的焦點。國家文物局書畫鑒定專家陸小明提醒,從事字畫收藏要沉得住氣,先去認識藝術史,撿漏的機會不會很多。抱著一夜低價撿到寶貝高價第二天賣出的心態,很難搞好收藏。

黃慎《煉丹圖》紙本軸
【第一課】
了解古代書畫史,清楚各畫派的代表及其畫風
中國南方書畫院副院長、國家文物局書畫鑒定專家陸小明表示:“從事古代字畫收藏,首先要對中國的藝術史有一個認知,了解哪一些是大家,大家的風格如何,畫風的始創與傳承經歷了一個怎樣的過程。”
盛世傳承藝術館藝術總監、資深收藏家韓鶴松表示:“明清時期的文化底蘊盡出于江南,明的‘四大才子’都在江南,‘揚州八怪’也都在江南。我們廣東的繪畫藝術,嶺南畫派最好。但是嶺南派也是受浙派、松江派、海派等派別的影響。”
明代早期的書畫風格,主要來源于兩宋“院體”,代表人物有周位、陳遇、陳遠、林良、林郊等人。而并列雄踞當時中國畫壇的,還有“浙派”。浙派繪畫由于其開創者畫家兼學者戴進是浙江錢塘人,因而得名。浙派繪畫有重要旁支江夏畫派,代表人物是江夏的吳偉。
宣德年間,蘇州誕生了“吳派”開宗大師沈周,繼者有文徵明、唐寅、仇英。他們在藝術上較全面地繼承了宋元以來的優秀傳統,并形成各自的獨特風格,取代院體和浙派而占據畫壇主位,歷時150多年。畫史將沈、文、唐、仇并稱為“吳門四家”或“明四家”,為吳門派的代表畫家。吳門派繪畫對明末清初重要畫派的影響也很大,以董其昌為主的“松江派”,以及后來派生的蘇松派、云間派等,都與吳門派有一脈相承的關系。
到了清代早期,王翚、王鑒、王時敏、王原祁的“四王”畫派占據畫壇的主體地位,江南則有以“四僧”和“金陵八家”為代表的創新派。清代中期,宮廷繪畫由于社會經濟的繁盛和皇帝對于書畫的愛好而得到很好發展。但在揚州,卻出現了以揚州八怪為代表的文人畫派,力主創新。晚清時期,上海的“海派”和廣州的“嶺南畫派”逐漸成為影響最大的畫派,影響了近現代的繪畫創作。
陸小明表示:“歷史上的書畫大家很多,但每個時代只有一個人會成為那個時代的‘畫圣’。例如明代有‘畫狀元’吳偉,字次翁,號小仙。孝宗時授錦衣衛百戶及賜‘畫狀元’的圖章。清代的畫圣是‘四王’中的王翚。到了民國,畫圣是嶺南畫派的高奇峰。這些大家都是收藏家特別重視的畫家。”
董其昌《云山出岫圖》絹本軸
【第二課】
三十年來,字畫收藏渠道變化很大
對于明清書畫的收藏渠道,盛世傳承藝術館藝術總監、資深收藏家韓鶴松表示:“早期的收藏,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時候,當時藝術品還沒入市場,收藏就是去畫家家里求,那是最好的方式。而且通過這種方式,如果我們和畫家、書法家交上了朋友,就更容易認識畫家的個性,也學會了鑒別作品。以前的收藏就容易,只要帶一點東西去拜訪老師,就能夠換來一些作品了,那個時候根本就不用錢的。而且那一代的畫家品格很高,不會計較那么多,去到畫家家里很容易拿到作品。”
如今就沒有了這種機會,隨著藝術品市場的發展,如今以韓鶴松為代表的一批藏家則活躍于各個畫廊、拍賣會中間來購買藝術品。雖然拍賣行拍賣的作品并不保真,但韓鶴松認為,大的拍賣行講信譽,不能砸了自己的招牌,所以他們對藏品還是會有嚴格的把關的。“但是那些小的拍賣行,贗品很多,因為他們不成規模。”
韓鶴松還表示:“收藏家之間的互換也是一種重要的形式,我們收藏圈子中,經常會通過私下商議的形式來互換藏品。這是兩個人之間的市場,定價也不會趨于一般的市場化,只要兩位藏家都愿意就可以成交。”
雖然藝術品市場化讓收藏家花費了更多金錢,但韓鶴松還是認為,如今的收藏環境會比上一代好。韓鶴松向記者表示:“我們搞收藏比我們的父輩方便很多,我們的父輩以前沒博物館,交通困難、信息閉塞,而且保守,以前不敢隨便把藏品拿出來,怕惹事。但是這二三十年,交通很方便、信息發達、展覽很多、印刷很精美。例如我很想去北京的一個畫展,今晚搭晚班飛機,到了明天就可以看,明晚就可以回來。不用說那么多的個展、美術展、美術館、拍賣行全世界都有,如果誰想去大英博物館看看中國館的東西,可以提早訂票,四天就可以回來。現在如果有個拍賣會在英國,我可以飛過去看,所以現在學習東西比先輩幸福很多。”
韓鶴松認為:“收藏古代字畫,了解每一個畫家的個性、特點,比如說他行筆的習慣,落筆的特點,構圖的個性,用色的方法,都要注意到,如果你想收藏字畫,你必須要讀,讀美術史、書法史,要知道一些畫家的生平事跡,要熟讀他的一些畫,經常去讀。還有就是多看、多上手、多接觸、多請教,就像小孩子說的,大聲讀書,錯了就會有人告訴你,如果你在心里讀,錯了我也不知道。”

王翚《溪山煙靄圖》絹本軸
課堂筆記
鑒賞字畫,先看時間再看流派
陸小明表示,鑒賞一幅字畫,首先要定時間,然后要定流派。陸小明以一幅手卷為例:“如果你要看一幅畫是真是假,先打開一部分看看那畫的氣色對不對。一打開看,這畫到了清末民國了,就定了時間。再看這幅畫的畫法,這是‘海派’的畫法,就把地區派別也定了。到這里你還不知道是誰的,就一直往前走,見到書法為止就看到,這是陸恢寫的畫。寫畫跟畫畫其實一樣,都是一個意思。畫畫就是比較細致地畫一幅畫,一筆一筆地描下來,寫畫就是比較隨意的,比較寫意的畫,大概就是書法草書寫字的技巧畫出來的這個寫畫。這就是鑒別的一個過程。”
墨跡較淡的書法可能是“揭裱”
古人書法會用很厚的一種重宣或者是夾宣箋紙,書法家把一幅作品寫好以后,就給一個裱框師傅去裱。陸小明指出:“但是有些裱框師比較狡猾,把原來一張紙的宣紙揭開了兩張,把表面一張還給客人,自己把底面一張重裱,就又多了一張,這就叫做‘揭裱’。‘揭裱’的墨比較淡,有很多點,因為這個紙比較厚,上面一張滲透下來的。”
“揭裱”不多見,只有技藝高超的裱框師能揭開,這些作品是真跡,但由于是底下一張,因而價值也會較低。

周臣《山村風雨圖》絹本軸
課外
用報紙包裹字畫可以防蟲
提到字畫收藏保存,陸小明講起了一個故事:“有一年在越秀山的廣州博物館要搞一個蘇六朋的畫展,當時征集了各個地方的一些蘇六朋的作品,有廣東的一些博物館的、上海的一些博物館的,包括香港的也有。上海那邊就只用牛皮紙包了然后放在一個箱子里面運過來,廣東的就用報紙包著然后用橡皮筋扎著這樣送過來。但是最后,在廣東的蟲子只是咬了上海運來的畫,廣東的畫完好無損。上海人就說:‘你們廣東的蟲怎么咬別人的畫不咬自己的畫?’后來才知道原來是因為報紙有很好的防蟲效果。”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