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歐洲藝術基金會發布《TEFAF2014全球藝術品市場報告》,稱中國連續兩年蟬聯全球藝術品交易的第二位,占全球藝術品市場份額的24%;美國以38%的市場份額再次成為全球最大的藝術品市場;第三位仍由英國保持,占有20%的市場份額。
藝術品消費保持繼續增長
過去10年,中國經濟的成長速度是驚人的,作為藝術品收藏的主要群體,中國財富人群的增長同樣迅猛。2013年,中國(包括香港)百萬美元(凈資產)富豪增長10%,達到120萬人,人數位居世界第7位;而嚴格意義的高凈資產(可投資資產)人數在2012年就高達64.3萬人,增長幅度為14%;中國超級富豪的人數僅次于美國,為世界第二位。
與此同時,中國中產階層人口也在增加。根據瑞士信貸統計,中國中產階層家庭比例已達到39%,對應美國和歐洲分別為32%和25%。中產階層的壯大將進一步推動中國從投資型經濟向消費型經濟轉化,藝術品消費將繼續增長。
搜狐曾在2013年針對中國中產階層收藏者展開調查,89%的受調查者表示準備在近期購買至少1件藝術品,68%的人愿意花費收入的10%購買藝術品,其中有8%甚至愿意將收入的30%用于收藏。未來中產階層將是保持中國藝術品市場活力的基礎,而收入在10萬至100萬美元之間的高端中產階層則是未來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重要動力。
跨境藝術品交易尚欠規模
雖然財富積累已達到一定水平,但中國內地還未出現像紐約和倫敦那樣的世界藝術品交易中心,跨境藝術品交易金額遠遠低于美國和英國。2012年中國藝術品進口總額只占全球進口總額的6%,而出口額所占比例僅為4%,分別為10.4億和7.86億歐元。過去10年,香港憑借零關稅的優惠政策,吸引了年平均95%的中國藝術品進口貿易,逐漸成為亞洲藝術品交易中心。
相對于香港的12%,2011年中國內地拍賣成交額比例曾經達到88%。而近兩年,香港交易份額逐年增加,2013年占據了29%的中國拍賣成交額。稅收優惠和先進的基礎設施配置,大量重要買家,使得香港作為藝術品交易中心的優勢日益突顯。2013年保利拍賣香港成交額高達總成交額的21%,而中國嘉德為10%。
相關數據顯示,2013年,藝術品拍賣成交額再度上揚,在其中發揮主要影響的依舊是中國和美國市場。據介紹,僅中國和美國就占據了全球藝術品拍賣市場的2/3,英國、法國和德國分列全球藝術品拍賣成交額的第3至第5位。
中國藝術品市場主要依賴傳統交易方式,上海自由貿易區內的第一場西方藝術品拍賣也因條件不充分而簡化處理。自由港概念所衍生出的跨境藝術品交易中心發展藍圖,仍然停留在探索階段,離大規模展開還有一段距離。
本地市場仍是藝術品消費主流
中國藏家大量走出國門,進入海外拍場,有些甚至參與到海外二級拍賣行的競拍中。據統計,中國籍的買家分別購買了歐洲及美國二級拍賣行13%和19%的拍品;而在海外一級拍賣行,中國買家則成功競拍了20%的拍品。但是成功競拍的拍品主要集中在中國藝術品,其中大部分為中國古董。
一方面,絕大部分中國藏家尚未形成國際化的收藏觀念,收藏偏好仍舊集中在中國藝術品。盡管有中國買家參與競拍高價西方藝術品,但據估計,收藏西方藝術品的重要中國藏家不超過50位。
另一方面,中國藝術品并未被主流國際買家所普遍接受,2013年僅有6%的中國藝術家作品在境外拍出,交易額僅為全球總量的4%,90%的中國藝術家作品是在北京和香港成交的。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因為中國政府禁止著名藝術家作品出口,使得境外拍賣行難覓高品質的中國藝術品,同時也說明中國藝術家的作品遠未被國際藏家所接受,絕大部分并未成為流通于世界藝術品市場的“硬通貨”。
《TEFAF全球藝術品市場報告》調查顯示,大部分位于北京的畫廊反映,其作品主要針對中國買家;大家普遍對國際藝術商業機構進入中國持負面態度,60%的被調查者認為國際性商業機構的介入對中國藝術品市場弊大于利。
2013年中國藝術品市場雖然顯示市場重新復蘇的跡象,潛在藏家的購買力也在日益增強,但離世界藝術品交易中心的目標相距甚遠。業內人士認為,高稅收、地方保護主義政策及收藏家對外來藝術品的接受度低是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要改變這一狀況,需要相關政策改進配合,鼓勵藝術品交易多元化和國際化。
從2014《全球藝術品市場報告》看中國藝術品市場
從2014《全球藝術品市場報告》看中國藝術品市場
從2014《全球藝術品市場報告》看中國藝術品市場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定制獨一無二
打造專屬手機殼!
打造專屬手機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