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培養欣賞能力開始:盡量在每張畫作前看10~15秒
從欣賞,到收藏,到投資,是面對一幅作品的不同階段,在陸潔民看來,收藏的前提是欣賞,“收藏是深度的欣賞,投資是深度的收藏”。唯有多看、多買、多研究,才能提升審美能力與對市場的了解。
提升審美能力,即是在培養看畫的三種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解析力。這三項能力是需要循序漸進地培養的。
“我觀察到許多人在看展覽和拍賣會的時候,看到一幅畫他先彎腰湊近去看那個展簽,去看作品的詳細資料,或者是聽導覽,這樣順序就錯了。第一步要做的應該是用你自己的眼睛去看。”
陸潔民說,感知能力的培養,是獨立審美能力的前提,因此在看展覽的時候,盡量在每張畫作前看10~15秒,“大英博物館有一個統計,說近年來看畫的觀眾在每幅畫作前平均停留的時間只有7秒鐘,比20年前減少了23秒。可是研究表明,如果不能持續觀察某個物體15秒,它是不會進入潛意識的”。
這樣瀏覽完全部作品之后,第二步就是鎖定自己最喜歡的那幾件作品,仔細觀看,看作品的線條、構圖、色彩,記住作品的風格,“把它加入到自己的視覺記憶庫里面,閉上眼睛都可以想起這張畫。
剛開始這樣鍛煉的時候,每個展覽只要挑三張畫記下來就好了,堅持下去,累積的視覺記憶漸漸龐大,個人的審美能力也就越來越強”。
隨著視覺記憶庫里的“存儲量”增加,個人的想象力也會豐富起來。而解析能力的鍛煉,陸潔民認為可以通過講解與分享來實現:“很多臺灣人愿意做藝術義工,到博物館里面義務為游客講解藏品,這就是鍛煉自己的藝術解析力。”
“我們可以從分享一幅畫給朋友開始,當朋友到你的家里,看到你客廳里面的畫,你要能說出你為什么喜歡這張畫,為什么買它,它打動你的地方在哪里,為什么把它掛在家里最重要的位置。假如你講得好,解析能力強,你會被尊重為收藏家。否則你擁有再多的畫,也只是一個投機客。”
2.買畫前先弄明白是要收藏還是投資:不要一開始就要買畫賺錢
欣賞能力提高了,也有了買畫的經濟準備,現在要弄明白的,是只是為了收藏,還是準備投資。
陸潔民提醒大家,收藏是買自己喜歡的作品,不會因為市場漲跌而買賣;而投資則是以賺錢為目的,就像買股票。“收藏是修養,投資是需要”,兩者相輔相成,都需要逐漸積累,不能妄想一步登天。
“不要一開始就要買畫賺錢,假如你還沒有累積知識和經驗,就開始走投資路線,我覺得陷阱太多了。你必須要了解市場,弄清楚之后才可以開始購買”。
陸潔民介紹說,歐美很多家庭購買藝術品的初衷只是為了美化家居,其實購買裝飾性的藝術也是一個相對容易的開始。人們可以從購買裝飾性的作品開始提升,逐漸積累經驗,直到可以買到大師的作品。
因此,在收藏的初期,經典名畫的限量微噴復制品、當代年輕藝術家的作品都是可以買的。所以,為什么要買,買什么,跟誰買,在哪里買就非常重要了。陸潔民說:“我們常說,要買"對"的藝術家。"對"的藝術家有三個因素:鮮明獨特的風格、難以取代的技法、良好的品格與修養。”
風格與技法,是藝術家藝術水準的具體表現,這容易理解,可為什么藝術家個人品格也很重要呢?陸潔民解釋說,如果藝術家品格不高,追求眼前利益,就會在剛剛尋找到市場之后就復制自我、流水線作業,影響到后期的發展。
“有的藝術家,一發財就畫得不好,而且有很多老畫家,你回頭看他最精彩的作品,也就是他四五十歲時候的作品,他發財之后就一年不如一年。一開始是賣不了錢,專心畫畫。到最后人家訂了兩百張還沒給呢,抽著煙看著電視手底下劃拉著想交貨,這是印鈔票。”
“好的作品,就是有鮮明風格、色彩好感動你而你又喜歡的作品。我認為好的作品要從下面這五個方面去挑選:觀念、哲理、技術、美學和材料。他要有新的觀念,要有創意,創意的背后還要有深厚的哲理,來自生活超越生活的追求。再來你有沒有技術,畫人物畫得像不像,色彩感覺好不好,構圖修養高不高,這些都是技術。技術之外為什么還要加個美學呢,因為你要有過人的天分才能把你的技術表現得有藝術性,要不然你只是個工匠。到最后你還要對材料有一定的了解,發揮材料的特性,而且要對藏家負責。你做一件東西,假如五年十年就爛掉了,那藏家為什么要買。你用玻璃鋼也好,不銹鋼也好,高溫燒出來的陶也好,都要為藏家負責,這是對材料的了解。往往在藝術市場里面,這五項里有一項突出的都賣得不錯,因為中國有錢人太多了,每一位藝術家頭上一片天”。
【進階】
1.提高藏品質量的三種能力
有些藏家,雖然自己的知識儲備并不夠,但是他有看人的本領。陸潔民說,聰明地利用藝術鑒藏顧問也是藏家應該學會的本領。
“不會看畫請人看,不會看人死一半。我在臺灣認識一些企業家、律師,他們很會判斷人,所以他們會找適合的人做他們的顧問,而且不是一個人,有三個顧問。拍賣目錄來了,分別給三個人看,看好的作品一個打勾,一個畫圈圈,一個畫星星。把三本目錄放在一起,如果三個人都叫好的作品,他就去買,一路買下來都賺錢”。
陸潔民認為,培養藝術品位、提升收藏品的質量需要鍛煉三種能力:一是辨識能力,就是眼力加上知識;二是經濟能力,就是財力加上常識;三是收藏活力,就是眼光加上見識。
“眼力是分辨作品好壞,眼光是判斷未來前途。鍛煉眼力需要藝術知識,多看。膽識是把握稍縱即逝的機會,見識就是多做功課,多看拍賣,去藏家家里看學不到的經驗,聽專家們分享心得。當你的收藏數量漸漸多了,就可以隨著你的經驗和品位調整你的收藏,去蕪存精,賣掉一些東西,換來一些更好的東西。這是收藏活力”。
2.多逛藝術博覽會提高收藏能力
陸潔民總結說,收藏的過程還是三個能力的鍛煉—辨別真假好壞的能力,判斷合理價格的能力,預測未來前途的能力。“收藏家一輩子都在鍛煉、積累這三種能力,享受接觸藝術的樂趣。累積這三種能力必須多做功課,最密集的做功課就是逛藝術博覽會”。

成功美術館館藏中美協理事于云濤人物作
【實用帖士】
經常與收藏家打交道,陸潔民也總結出一些普遍性的建議:
勤勞地跑。多聽多看多問多讀,勤跑藝術館,多問藝術家收藏家,累積專家人脈。
因人而異個性決定收藏品位。有些人是從裝飾性的作品入手,有些人是從收藏性的作品入手,有些從投資性的入手,每一個的情況不一樣,要看緣分。
鑒往知來。不知道傳統,怎么知道未來?雖然藝術品是對抗傳統、突破傳統,但是我們認為能夠恒久的,還是真善美的作品。你不能說別人沒做過的我就做,其實在西方什么方法都用盡了,用火藥用爆破的,各種各樣的行為藝術都做過了。最后還是要回到鑒古知今的道路上來。
你是不是發自內心,來自生活,想說什么是否超越生活,是否感動人,是否有追求,美不美,是吸收還是抄襲,耐不耐看,這些都是判斷的要點。
量力而為。每個人的口袋不同,要量力而為,不要有撿小便宜的心態,忌貪念。往往買到假東西,都是貪念的干擾。在歐美經常有工薪階級用年薪的十分之一,閑錢中的閑錢去投資收藏。
在臺灣,上世紀80年代,我碰到很多的畫廊,你要是買一張畫,他還讓你分期付款呢。年薪的十分之一,是很多大都市開始起步的價格。現在大陸有很多的名家限量版畫作品,大概就四五千,也是這個情況開始的。
魄力。藝術收藏與投資的竅門是什么?慧眼加上膽識。也有人說,可買可不買一定不要買,可賣可不賣一定要賣。這個很有意思,就是說你看一張畫,想買又猶豫,大藏家說這時候買的畫一定是錯的。因為如果你看準了,你一定會買。可賣可不賣的一定要賣,因為留下來以后也不會增值。過幾年賣可能會更好一點。但是有些東西在走下坡路,你要盡快清理。這些都是老藏家的經驗。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