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羽壺
自從收藏家趙慶偉迷上了紫砂壺,他將這些從各方淘來的“寶貝”一一請上了自家的高閣。在趙慶偉看來,收藏能引起觀者的共鳴很重要,而與國人飲茶文化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紫砂壺,恰恰能引起這種共鳴。
走進趙慶偉的家,推門即見一個兩尺多高的石雕頭像,雕工精致,栩栩如生。門口隨意堆放的紙箱里,摞著一捆捆裝有作家手稿的檔案袋。挨著茶桌坐下,隨手一摸便是刻有頤和園山水、精工制作的雕漆盤。早就聽聞這位雜項收藏家有按“噸”收購文化史料“廢品”的癖好,5個庫房、30噸手稿、100多萬張老照片……今天我們得以一窺的只是其冰山一角。在等待泡茶水開的過程中,面對滿桌子的紫砂壺,趙慶偉向我們講述著他和這些“座上新客”的別樣緣分。
他指著一把落有民國記款的壺告訴我們,最初就是這把“造型雄偉”的大提梁壺引起了他收藏紫砂壺的興趣。當時從一個古董商手里花了九千元拿下這把壺的趙慶偉突然意識到,若是將家里的古董全部換成紫砂茶具,讓茶文化充盈生活,這著實夠有雅趣。粗略梳理下來,趙慶偉發現,自己之前無意收到的紫砂壺已有二三百把,不過這些藏品需要精細的歸類、整理。

提梁壺
其實,進入紫砂壺這一領域并非一時心血來潮,在趙慶偉看來,紫砂壺的收藏空間很大,現在紫砂壺市場上的“倒掛”現象嚴重,顧景舟、何道洪等大師的作品被炒得火熱,而同時期的其他具有較高水準的作品則相對價格低很多。這就像一個金字塔,“個別的尖子、標桿出來了,但下行的金字塔底端非常大,便宜的好壺非常多”,趙慶偉在這其中看到了機會。
說起收壺、藏壺,趙慶偉有著他自己的一套標準。“我喜歡串聯,在我家里,從明代到當代,各個時期的壺都能看到,不管它值錢不值錢、名家不名家,它至少在那個時期存在過。”趙慶偉的這些紫砂壺,不光串聯了古今,還跨越了中外。他最心儀的一把壺,得來所花成本并不高,卻有著略帶神秘色彩的出身—不僅外形獨特,而且壺底落的是外文。趙慶偉買來不少相關書籍,關于壺的來歷竟是查無所獲。直到一次,他偶然在貼吧上發現和自己這把底款相似的紫砂壺,后經網友考證才得知,這種壺是清早期泰國王朝向清廷定制的外銷壺,在風格上與本土自產自銷的紫砂壺有很大差別,而且在今天存世不多。趙慶偉認為,收藏這種壺有助于對中國早期外銷壺發展狀況的了解。

壽星點彩壺
強調藏品的文獻價值,從油畫、手稿、老照片、電影膠片等,到如今的紫砂壺,這也符合了他一貫的收藏風格,在圈內,這位雜項收藏家有著“文化拾荒者”的美名。除了紫砂壺,趙慶偉還收藏其他各式各類的紫砂制品,煙槍頭、鳥食罐、花盆……“不怕雜”,確定了大體主干之后,他喜歡從橫向支流入手,豐富整個紫砂體系。
面對幾柜子的紫砂壺,趙慶偉坦言,將來會挑選出幾把來泡茶,品茗養心。的確,一把承載悠悠茶香的紫砂壺,為人們生活帶來的是多一分的安靜與雅趣,少一分的喧囂與浮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