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藝術家馬修•巴尼(Matthew Barney)在澳大利亞的首次個展將于今年11月在收藏家大衛•沃爾什(David Walsh)的古今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Old and New Art,MONA)舉行。據悉,馬修•巴尼將結合博物館的文物收藏創作作品,一同展出的還有馬修•巴尼此前在德國慕尼黑美術館(Haus der Kunst)展出的一系列作品。巴尼剛剛在慕尼黑結束的個展中,除了其繪畫、雕塑、攝影作品,最值得關注的莫過于其新作《重生之河》(River of Fundament)的相關道具/裝置。

德國慕尼黑美術館(Haus der Kunst)展覽現場
《重生之河》是馬修·巴尼和作曲家喬納森·彼普勒(Jonathan Bepler)合作創作的時長6小時的史詩電影,由馬修·巴尼本人和著名演員瑪吉·吉倫哈爾(Maggie Gyllenhaal)、伊蓮娜·斯屈奇(Elaine Stritch)等參與演出。這部電影在今年2月初在布魯克林音樂學院(Brooklyn Academy of Music,BAM)開始公演,6月在巴塞爾藝術展中的巴塞爾劇場上映,后又于慕尼黑美術館的巴尼個展中展映。
《重生之河》由諾曼·梅勒(Norman Mailer)1983年花費十年時間寫成出版的小說《古夜》(Ancient Evenings)改編而成。小說中的主人公是一個貴族,試圖借由計謀和魔法通過重生三次而獲得永生,但在第三次的時候以失敗告終。巴尼在自己的影像作品中,將主人公變成了小說的作者諾曼•梅勒,并將三次重生分別放在美國三大城市——洛杉磯、底特律以及紐約的情景之下,以當代歌劇的形式探討了生存與死亡的主題。每次重生的時候,主人公都要爬過一條充滿污穢之物的長河,而巴尼通過演繹這種“輪回轉世”的循環,在美國工業環境下創造出一篇關于死亡和重生的當代寓言。

《重生之河》劇照

《重生之河》劇照

《重生之河》劇照

《重生之河》劇照

《重生之河》劇照
這部作品由于長達6個小時并且涉及許多縱欲和人體排泄物的鏡頭,一經展映便引起巨大反響和爭議,出現最多的詞便是“污穢”(filth)和“淫穢”(pornographic)。美國藝術媒體Hyperallergic的影評人Jillian Steinhauer在他的文章《跋涉在馬修·巴尼的“大便之河”》(Wading in Matthew Barney’s River of Shit)中就毫不留情地批評這部作品的冗長或許是別有用心,“我一般不傾向于猜忌藝術家的企圖,但是我不由得猜想這(么夸張的影片長度)是巴尼故意為之。這部新片基本的邏輯看上去就是:只要把足夠多的內容放到一起然后再把故事拖得夠長且不連貫得恰到好處,大多數人都會筋疲力盡到無力吐槽,以致默許這部片子是天才之作。”其他有關表現形式和敘事視角的批評也不絕于耳,比如影片中對墨西哥吉他手、印第安人樂手和美國黑人女孩兒等非白種人角色的符號化處理就被歸咎于馬修·巴尼作為一個白人男性的狹隘視角。同時,影片中對于底特律的呈現也受到質疑。在某種程度上,這座城市代表了美國這一超級大國形象上的污點,所以也極易觸動人們的神經。另一位影評人Chloë Basso就說,“我感到失望——但也并非完全驚訝——巴尼會以這種強加的、膚淺的一時之見將底特律簡單表現為一個場所… …這部影片對底特律的態度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底特律就是一個爛地兒(shithole)’。在這部片子的語境里,‘爛地兒’或許是個褒義詞——畢竟下水道被看做重生的場景——但是對于底特律城市環境的美學處理則暗示著相反的含義。”

馬修·巴尼在工作室創作電影的分鏡頭
然而,這些對于電影敘事方式和細節的批評或許對藝術家本人來說不值一提。因為早在《重生之河》在布魯克林音樂學院首映前,馬修·巴尼和他的老友、法國導演加斯帕·諾(Gaspar Noé)為BOMB雜志進行了一次對話。在對話中,巴尼曾坦言這部影片對自己的重大意義,“我近期在做的是將電影與現場的行為表演相結合,而這些現場表演有著歌劇的所有因素… …當我開始拍攝《重生之河》時,我開始搭設場景并拍攝它們。最后的影片是紀實攝影和電影攝影的結合。這與我之前的所有作品都很不一樣。”他稱這種新的結合使自己重新找回了對電影制作的興趣。

馬修·巴尼(Matthew Barney)
1967年出生于美國舊金山。青年時代的巴尼曾在高中加入校摔跤和橄欖球隊,十分熱衷于體育運動。中學畢業后他考入耶魯大學醫學院,隔年轉入藝術系。90年代后期馬修•巴尼開始迅速走紅,先后在舊金山現代美術館的個展、倫敦泰特美術館舉辦個展,參加卡塞爾文獻展、威尼斯雙年展、惠特尼雙年展等,并于1996年獲得美國古根海姆博物館當代藝術大獎Hugo Boss獎。
馬修•巴尼的作品混合了表演、攝影、錄像、裝置和電影等語言形式,他的作品一般極具畫面沖擊力,是繼安迪•沃霍爾、杰夫•昆斯之后又一位使用新潮視覺的藝術家,并且成功在其作品中注入了神話色彩和病態美學。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1994年至2002年拍攝的系列短片《懸絲》(The Cremaster Cycle)。這個電影短片系列每集半小時左右,沒有完整的故事和對話,只有一些怪誕的情節片斷、意象、聲音和臆想的化妝、道具、場景和人物的造型。作品圍繞男性懸絲肌(cremaster)作為基本概念演繹,這一肌肉控制睪丸在外界刺激后的收縮。作品編織出一個穿插著生物學、電影、建筑和美國歷史的世界,多處隱喻了性、孕育、出生以及死亡等主題,被英國《衛報》(The Guardian)評論為“先鋒派電影史上最具想象力和才氣的作品之一”,《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更曾稱馬修·巴尼為“他那一代中最重要的美國藝術家”。

《懸絲1》的劇照

馬修·巴尼參演《懸絲3》的劇照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