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品信托:玩了藝術 懸了財富
老段不懂金融,十幾年的投資經驗是跟風而上,而股市、房產都沒有讓他失望。
當他關注到藝術品信托可以年賺20%以上的時候,就將資產投向了這個閃爍著金光的新興領域……
藝術品信托
是指委托人將其持有的資金委托給受托人,由受托人以自己的名義,按照委托人的意愿將該資金投資于藝術品市場,并由受托人具體負責藝術品投資事務,通過藝術品投資組合,在盡可能地控制風險的前提下為投資者提供分享藝術品價值增長的收益。
《到期僅兌付一成本金 杏石盛世藝術品基金投向成疑》的報道,讓老段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兒。2011年,他花300萬元買了一只期限為3年的藝術品信托,2014年9月將是到期分紅的日子。而鋪天蓋地的各種藝術品信托出事的消息,讓老段焦慮不已。3年前風風火火的藝術品投資,在今天成了燙手的山芋。據報道,2011年5月,李小姐于東莞東城區星河支行購買了一款名為深圳市杏石盛世文化投資中心(有限合伙)藝術品私募基金的產品,期限為2+1年。2014年5月到期后,普遍只拿回本金的約10%,并且3年的投資收益全部未支付。
老段不懂金融,十幾年的投資經驗是跟風而上,而股市、房產都沒有讓他失望。當他關注到藝術品信托可以年賺20%以上的時候,就將資產投向了這個閃爍著金光的新興領域。
藝術品信托從何而來
老段是看了關于民生銀行的藝術品投資產品的報道后,才決定要投資這個領域的。非凡理財“藝術品投資計劃”1號產品的介紹中,從拍賣市場的數據分析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在2007年到2009年間,通過交易岳敏君、張曉剛、劉野等一線藝術家的作品,實現了25.5%的理財收益率。第一只基金真金白銀地賺到了錢,這種優雅的賺錢方式吸引了老段。
“怎么能光看這個收益率呢!”有人慨嘆。藝術品投資有它的規律,老段看看一直上漲的交易數字,就買了藝術品基金產品,這藝術品里的水有多深,他是一點也不知道?。?br /> 咱們看看藝術品市場是怎么火起來的。
2008年前,中國經濟10年高速增長,中國的當代藝術品市場也水漲船高,在2005年前后實現了跳躍性的增長。從雅昌藝術網的拍賣紀錄可以看出,藝術品市場從2002年到2005年平穩上升,2005年當代藝術F4的拍賣紀錄突破百萬元大關,成為藝術品市場的神話。同樣在2005年,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上,劉小東的組畫《十八羅漢》以50萬美金的高價被“藍馬克”基金買走。這個出價震驚了當時的藝術界。那一年,劉小東大型的油畫作品拍賣價格最高的也只在200萬元人民幣左右。從2002到2009年,藝術品市場持續7年的走高和個別藝術家締造的市場神話,促成了人們對藝術品市場發展形勢的樂觀判斷,同時也點燃了投資者的熱情。
2010年,中國書畫更是熱火朝天。拍賣場上,各種億元書畫層出不窮,齊白石的《松柏高立圖》以4.255億元成交,元代王蒙《稚川移居圖》以4.025億元成交……各種喧囂和沖動匯集到一起,很多人堅信,藝術品牛市只是剛剛開始,中國書畫單件拍品即將迎來“十億元時代”。
隨著拍賣場上不斷產生高價藝術品,藝術品信托也被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一度風生水起。
2009年6月18日,國投信托有限公司在國內率先推出首款藝術品信托產品以后,中國藝術品信托市場從無到有地迅速蓬勃發展。
用益信托工作室的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信托公司共發行藝術品信托產品45款,比2010年增加35款,增長幅度達350%。2011年藝術品信托發行規模為550075.5萬元,而2010年度發行規模僅為75750萬元,同比增長626.17%。由此可以看出,2011年是藝術品信托快速發展的一年。
產品數量和發行規模大幅度縮減
但是,隨著藝術品市場的調整,藝術品信托很快在2012年至2013年遇到了拐點。
2012年共有12家信托公司參與發行藝術品信托產品34款,融資規模為334634萬元。與2011年相比,產品數量減少了11款,環比下降22.73%;發行規模環比下降39.5%,下降幅度較大。進入2013年,藝術品信托不僅發行規模下滑,參與機構也銳減。用益信托工作室曾于2011年、2012年連續發布季度藝術品信托市場報告,然而2013年以后,該工作室暫停了對藝術品信托的數據收集。用益信托一位工作人員就曾對媒體表示,由于產品太少,從2013年起,不再編制相關的市場報告。
前文中提到的到期僅兌付一成本金的深圳市杏石盛世文化投資中心的藝術品私募基金,就正好卡在了這個不景氣的年頭上。像這款基金一樣,遇到藝術品市場高價買入、低價到期的信托產品并非孤案。2011年55億元規模的信托投資,幾乎都面臨過到期兌付的困境。
不過,比這個問題更糟糕的是,有些公司拿著這部分資金做了它用。也就是說,如果這些錢沒買成藝術品,也許不存在高買低賣。藝術品市場分析研究中心研究部主管馬學東指出藝術品基金運作中存在的問題:“作為一個新生事物,我國的藝術品基金管理并不規范,基金管理不透明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發起人可能借著藝術品的名義籌資,拿著這筆錢去投資其他行業,最后拿來兌付和分紅。”
據坊間傳聞,民生銀行藝術品投資計劃1號產品便有一部分投資到房地產領域。
聽到這樣的消息,老段回憶起這3年里并沒有收到基金運營的任何報告。當然,“非凡理財”是從中賺了錢的,而自己買的這只信托到期會有什么樣的表現,讓他焦慮不已。
藝術品投資人朱小鈞指出:“藝術品基金在中國的發展還特別不成熟,不管是從業人員水平,還是相關政策、運營方法,都不成熟。我們可以簡單地計算一下一個藝術品基金規范運營所需要的成本。從拍賣公司買入、賣出作品,共需要繳納30%左右的拍賣傭金,加上賣掉作品需要付出的增值稅17%,這就將近有50%的成本是需要支出給外界的。再加上人力成本,需要讓一件作品在兩三年之內實現翻倍的升值,幾乎是不可能的。”
挨過兌付危機 投資者仍然迷茫
2013年被稱作是“中國藝術品信托退出之年”,2011年、2012年市場高潮時期進入藝術品市場的信托資金,在這一年面臨著一場兌付危機。
業內流傳的一個數據是,2013年至少30多億元的藝術品信托產品面臨到期兌付困難,最后雖然通過剛性兌付或延期兌付化解了危機,但仍讓投資人和機構心有余悸。
一個典型的案例是,北京地產商王耀輝所控制的公司于2010-2011年期間發行了8.7億元的藝術品信托,其中有一款豪圈4.5億元的信托資金,就是以之前4.368億元拍到的黃庭堅《砥柱銘》為抵押品的。據了解,隨著王耀輝的被調查,相關信托資金已到期兌付,坊間相傳,是王耀輝變賣了北京剩余的幾畝地,才得以兌付的。
就算挨過了2013年這一波的集中兌付危機,但是,投資者對中國藝術品信托的熱情并未恢復。中國藝術品信托市場的不規范、交易的不明朗、虛假炒作等不成熟的表現,讓投資者不由感嘆,這里頭“水太渾”,購買藝術品信托讓他們左右為難。
老段感慨:“都說玩藝術,這藝術可不是好玩的!”
確實,如果看看國外藝術品基金的成功經驗,不難發現,世界上成功的藝術品基金持有作品大多在7年以上。教科書級的英國鐵路養老基金設計時間為25年,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一直到2000年前后才賣掉所有收藏作品,官方公布的年平均收益率為11.3%。英國鐵路養老基金在經濟低迷的大環境中實現盈利,這靠的不是運氣,而是一個整合了強大團隊的合力運作的結果。
中國藝術品信托在萌發的初期,趕上了宏觀經濟的大發展期,而在藝術品泡沫破裂的前夜大量發行基金產品,造成今天難以兌現的困境。嚴格地說,中國藝術品信托并沒有經歷過市場的考驗。而2011年集中噴涌的藝術品基金洪潮,到今天成了定時炸彈。想分享藝術品投資這塊蛋糕,似乎并不容易。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