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布里,藝術家Sudarshan Pattnaik在海灘邊打造沙雕,為馬航失聯航班祈福
面對巨大的災難,一個從事藝術工作的人實際是具有雙重身份的。一重身份是作為公民,作為個人;他可以做志愿者、當義工,可以募捐、籌款等等。另一重身份是藝術家,他的工作是利用他們所掌握的技術,從事視覺圖像的創作和傳播活動。
災難在20世紀以前主要表現為朝代更迭、王室紛爭、時局動亂,在20世紀前半期主要表現為軍事戰爭禍害,后半期則更多表現為自然環境災害。21世紀以來,各類重大災難事件,且呈現愈發頻繁之勢。無論何種形式的災難,都會給百姓帶來不同程度的痛苦。災難在繪畫中的表現十分常見,這些繪畫作品具有非常強大的感染力,人們對災難題材繪畫的接受,不僅是審美意義上的,同時也有心理意義上的。
評論家邵大箴說:“災難主題有利于美術將人性、生命、民族、國家等情愫的表現推向縱深,以實現視覺沖擊力和傳播意義上的受眾打動力。”

《希阿島的屠殺》
《希阿島的屠殺》取材于真實的歷史事件:1822年,土耳其人占領了屬于希臘版圖的希阿島,并血洗掠奪了這個小島。據說被殺平民有23,000人,被賣為奴隸的有47,000人。侵略者的暴行激怒了全歐洲的進步人士,也深深地激怒了德拉克洛瓦,他懷著巨大的同情和悲憤創作了這件作品,以表對希臘人民的聲援,這幅作品也標志著浪漫主義盛期的到來。

《格爾尼卡》
1937年4月26日,發生了德國空軍轟炸西班牙北部巴克斯重鎮格爾尼卡的事件。德軍三個小時的轟炸,炸死炸傷了很多平民百姓,使格爾尼卡化為平地,德軍的這一罪行激起了國際輿論的譴責。巧的是立體主義代表畫家畢加索在這一年初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國的委托,為巴黎世界博覽會的西班牙館創作一幅裝飾壁畫,于是正在構思期間,義憤填膺的畢加索便決定以此為題材,這就是被載入現代藝術史的壁畫杰作《格爾尼卡》誕生的原因。

《梅杜薩之筏》
《梅杜薩之筏》是法國浪漫主義畫家泰奧多爾·籍里柯(TheodoreGericault,1792-1824)的代表作,花了他18個月時間,最終完成于1819年。這件作品的誕生,源于1816年法國政府派遣的巡洋艦“梅杜薩號”的擱淺,這艘船當年載著400多名官兵以及少數貴族前往圣·路易斯港,主艦在駛近毛里塔尼亞淺灘時,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沙磧,經過兩天混亂而無效的努力只好棄船。船長和一群高官乘救生船逃命,剩下150多名乘客被拋在臨時搭制成的木筏上,讓他們在汪洋大海里聽憑命運擺布。歷時13天,受盡饑渴和巨浪的煎熬,恐懼和絕望使人們互相殘殺,當隱約看到遠處的救生船時,他們在大霧中舉起一個人以吸引救生員的注意。這時被舉起的不再是自由女神或者白人的形象,而是一個黑人孩子,因為人們開始覺醒—生命高于一切階級和種族,再卑微的人,也有求生的權利。出于政治上的謹慎,藝術家當時把這幅畫命名為《遇難圖》,后來卻以另一個名字盛名于世,即《梅杜薩之筏》。

《遇難船》
《遇難船》是英國畫家透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1851)所繪,表現的是船只在大海中遇難的場景。對光和空氣間微妙關系的研究使透納的作品帶有浪漫主義因素,他主要通過色彩來強調環境的惡劣,雖然這是一幅描寫海難的作品,他也并未舍棄對細節的刻畫。透納推崇大自然,承認大自然巨大的威懾力,同時他也處世悲觀,時常預感到災難的降臨和動亂給人類帶來的困擾。他的大部分作品都能找到復雜的潛在哲理和醒世的隱言,例如《暴風雪》、《災難》等。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