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介紹:
陳白一,別名陳倜,一九二六年生。筆名白一,一級美術師,教授。湖南邵陽人。1946年畢業于華中藝專,曾任師范教師。原任省農業廳宣傳組長,湖南省美工室創作員,湖南省文聯執行主席,省美協主席,湖南書畫研究院院長。中國文聯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當代工筆畫學會副會長、湖南美協名譽主席,省政協常委,著名工筆人物畫家。
應目心會 神思妙造——從陳白一繪畫藝術中體會從生活美到藝術美
文/尋星 劉堅
一個成功的藝術家,總是善于用其作品打動欣賞者,讓人沉醉其中。而怎樣打動欣賞者,不僅需要作者在表現手法上獨具匠心,且更重要的是作者對所描繪的對象能否“感物興懷”。在中國畫領域里,“感物”對繪畫創作一直有著重要的作用,自六朝以來,關于感物的精辟畫論亦多見諸于史傳。南朝宋·宗炳在《畫山水序》中云:“夫以應目會心為理者,類之成巧,則目亦同應,心亦俱會。應會感神,神超理得”[1]257。在他看來,只有對描繪的對象反復觀察、心領神會,才能將畫家所見及心之所想都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來,從而使欣賞者引起共鳴。若將“應目心會”分開來看,應目可以理解為通過眼睛觀察所描繪的對象;心會則是對所描繪的對象心領神會、形成意象。它不僅強調感物的重要性,而且對畫家深入生活,觀察體驗生活提出了要求。這種審美觀照方式既是傳統審美構思活動的一種概括,也體現了中國古代文人的一種審美心態和文藝作品的審美特色,在中國繪畫藝術的發展歷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展,中國傳統文化面臨了西方現代文藝思潮的沖擊,對優秀民族文化傳統的排斥,導致美術領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困惑和迷茫。面對全盤西化風氣的盛行,在湖南省卻有這么一位藝術家,選擇了堅持吸取傳統繪畫的精華,著力于用傳統工筆畫表現當代勞動人民的生活,在中國繪畫領域里掀起了一股具有鮮明湖南特色的藝術風暴,影響遍及整個中國,他就是優秀的人民藝術家——陳白一。

陳白一先生的繪畫藝術致力于在平凡的鄉野生活中尋求生活美、藝術美,尋求他對生活特有的超越自然而飽含真情的現實感受,并用其特殊的藝術手法去表現。他善于捕捉感覺,提煉素材。表面看,其作品描繪的都是湖南的農村生活、風情風貌、鄉土人情,地域性很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但陳白一先生作品中揭示的美,卻絲毫不被地域所限制。其作品以閑逸清俊、纖細優美而奪人,在溫潤高雅中突出了他的不凡格調。雖然細線毫發,卻沒有絲毫的柔弱感;雖然溫潤,卻不媚俗。陳白一先生長于塑造形象,刻畫人物,有描繪客觀物象的精深功底。同時其景致描繪又細微精道,相得益彰,花草枝木表現精細,而無刻畫之痕。同時他注重骨法用筆,其作品線描用筆古勁,筆力挺拔,柔中帶剛,達到了力透其中,神閑氣靜的境界。而整個畫面注重經營濃淡虛實,布局設色獨具匠心,大膽運用明暗對比,人物與環境互相烘托,使其作品處處呈現出自然、恬靜、優美、抒情的意境。

從陳白一先生作品來看,其作品所體現出的特點主要有:一是深入生活,力圖表現勞動與生活之美,體現出強烈的時代感。二是鮮明的地域特色,體現出地域特色的文化個性。三是深入傳統,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從這三個方面,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陳白一先生的藝術是如何從應目達到心會的。
應目強調的是對生活的觀察,這既是對眼睛直觀到的情景的觀察,更包含了對其背后人文風情、歷史地理、民族精神的觀察。陳白一先生出生于湖南邵陽,這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地,這些偏遠地方的人民勤勞善良,質樸真摯。而從20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陳白一先生堅持深入湘西到那古樸閉塞的苗家瑤寨生活不下40余次[2]125,且每年都要住上一兩個月,與他們同吃同住,同勞動,甚至還和苗族同胞認親。正是他的這種堅持從藝術實踐與勞動生活實踐密切結合,使得其作品在普通的生活片段中體現更深刻,從而更具有永恒的藝術魅力。

地處高處的湘西苗家瑤寨山清水秀,風景宜人,生活在這里的人們似乎沒有被山高路遠隔絕閉塞所窘困,而是閑適的生活在這淳樸祥和的歡樂中,享受著生活的樂趣。于是這一鮮明的少數民族農家少女形象第一次被畫家所發現、所表現,成為一種清新的繪畫語言,和著那些豆架瓜棚、草蔓灌木、牛欄豬舍、家禽家畜,都以獨特的面目出現。尤其是瑤家少女那獨特的頭巾腰帶,繡花長裙,陳白一先生用了獨特的藝術語言來表現,色墨并用,清奇靈秀。同時陳白一先生將當地獨特的日常生活和民情風俗記錄到作品中,在他的畫作里,湘西瑤家苗家勞動婦女勤勞的美、純樸的美、真摯的美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他的這種深入生活的藝術創作態度的意義不僅在于他創造了大量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經典作品,同時他對于當時的中國美術發展起到了重大影響。

藝術家是如何通過“應目”而達到“心會”呢?陳白一說:“創新只能在生活中創新,一切新的內容,新的表現形式,只能從生活中來,只有在中國的土地上,才能生長出中國工筆藝術之花。”在他看來,在生活中創新,就是從“生活是創作的源泉”而來。陳白一大部分作品都是描繪湖南少數民族的風俗人情,地貌環境,作品的地域文化特色極濃,如《聽壁腳》就是表現湘西苗寨瑤家小沙江地區結婚時的一個獨特風俗,也是瑤家少女樂此不疲的愛好——聽壁腳,當地新婚之夜鬧洞房的一個小插曲。畫家匠心獨運的通過描繪兩個少女偷偷鉆到新房壁下偷聽新人的情話來表現少數民族頗具風情的婚嫁喜事,畫面中兩個少女一動一靜的身影,融入到茂密的瓜棚中,而僅在瓜棚架下一紙“囍”字把整個無聲勝有聲的畫面給點活,這就是他對于生活觀察深入的結果。而“心會”并且能“神思妙造”,靠的不僅僅只是感物,而是對于傳統文化的熟知與運用自如,即真正意義上的“應目”。
湖南自古為楚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長期受楚漢文化和湖湘文化雙重精神的影響,形成了湖湘人勇于探索實踐和注重現實生活的性格特點,既有雄渾大氣的一面,又有浪漫詭異的一面。作為一個地道的湖南人,陳白一喜歡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手法來進行繪畫藝術創作,形成了一種以恬靜為主導情感,以優美為畫面效果,以抒情為表現手段的工筆畫圖式風格。同時湖南人求實勤勉、博采眾長的精神同樣在他身上得到了體現,陳白一作為湖南美術發展的領導者和推動者,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傳統工筆畫開始重新復蘇的時候,組織了一大批的美術工作者一方面深入生活,一方面注重學習傳統,創作出了大量的繪畫作品,這些畫作通過表現平凡的現實生活來抒發一種充滿詩意的人性美和生活美,在社會上引起極大的關注。正是這股“關注生活,凝煉生活”的湖南工筆畫風暴極大的推動了中國工筆畫從傳統向現代化的轉型,從這個角度來看,“應目”不僅僅是在陳白一個人繪畫中有著重大作用,同時還在美術發展中產生了極大的歷史意義。

“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努力學習民間藝術,吸收西方藝術之精華,把傳統、民間、西方藝術三結合,表現現代生活,是我畫工筆畫的創新之路”。陳白一先生在深入生活的學習過程中,同時又極注重深入傳統。其作品遵循中國工筆畫的傳統,把外來的可汲取的元素都融會到傳統的筆墨語言中。他深入學習傳統的線描,總結出用骨力的線條去概括人物形象,在服飾和環境、道具的表現上加強對線條的提煉,使得畫面既輕松又寫意。其圖式營造與畫面情景意味的塑造,亦無不窺視出古人繪畫軌跡。陳白一不僅廣泛學習和借鑒民間藝術,并且還組織帶領湖南畫家群體到山西永樂宮、敦煌洞窟等地方臨摹研習壁畫,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臨摹學習古代繪畫,他的畫作《龍騰獅舞慶豐收》、《鬧元宵》等可以發現其明顯受到民間藝術的色彩氣氛渲染法以及人物造型的影響。在他那詩情畫意、情景交融的畫面里還包含著將西方繪畫中光影關系的融合以及日本繪畫裝飾性的影響,這都是陳白一先生廣泛學習的體現。


陳白一先生在多年的工筆繪畫中堅持學習,積極探索,創造了自己的藝術形式,將湖南的風土人情用詩一樣的語言表達出來,開拓了一條現代工筆畫的新道路。在他的影響下,一大批湖南畫家在中國畫壇涌現,并積極走在開拓探索當代繪畫新語言的前沿。從陳白一先生的繪畫歷程中可以看出,“應目”到“心會”的過程就是一個由生活美上升到藝術美的過程。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