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言
繪畫對于我來說,心手相應是最重要的。思想的躍動與心靈的振顫,始終通過手掌的把控,流注筆端,使其從畫中生長出來。

我的繪畫既有大色域的篇幅,也有以線為主導語境的畫面。如果說大面積的色塊能夠帶給觀者以強烈的視覺沖擊,那么延綿不斷的線,則是引領觀者能夠穿越畫面的表象,直至畫者內里,跟隨線路的細微變化去體悟畫者心思的糾結與困頓。

由于不具備完整時間作畫的可能,我利用間隙或瑣碎時間畫了一些素描和丙烯畫,這些作品如同時間的碎片,記錄下我內心諸多微妙變化的瞬間。當一幅畫作開始之初,我從不設定任何具體“任務”,也不要求自己畫一張好畫,我只給自己限定一個時間。諸如素描必須在兩分鐘之內、繪畫在五分鐘之內完成。在限定的時間內將繪畫過程中生發的心理狀態盡可能貼切地呈現出來。畫作結果若不滿意,下次重新再來。不加理性制約的感性線條逐漸出現在畫中,隨即又很可能不斷地被一遍遍覆蓋。在這里時間像被切片后不斷的重復疊合,隱約透射出情緒的自相沖撞、平和相依乃至靜若止水。片段擠壓著片段,時間疊加著時間,狀態果腹著情感。在我筆下誕生的線條,究其圓線抑或直線,已經不再重要。看起來似乎是一樣的圓,似乎也還是這條線,但是線條內里所蘊含的質與量,已經完全不同于以往。這是一個非常自然的轉變,圓與直線在符號表象上的意義不再是我關注的重點。我享受每一次的落筆,在面對白紙的嘩嘩涂繪聲中,色彩和我的心性自然碰撞,線條與我的內心坦誠相見,喚起我由衷傾訴的欲望。

作畫對我而言,每一次的開始到終結,無論時間長短,都會期盼一場偶遇。筆下的線從畫面任意一點出發,沒有預設指向,任其自由生長,直至畫筆游走到一個偶然的瞬間與我相遇——定格——停在那里。這種“相遇”,如同在日常生活中你經過隨處懸掛的鏡子向它投去短暫的一瞥,映射的是你那一刻樣貌與姿容的瞬間。人的每一天,每一時刻都不可重復與選擇,然而,累積的片段與重疊的瞬間,卻可以成就一個不確定的現實,這種不確定性,恰恰可以帶來無限的張力與生機。

譚平簡歷
譚平,1960年生于中國承德。
1984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 獲學士學位;
1984-1989年為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講師;
1989-1994年獲得德國文化藝術交流獎學金, 就讀于柏林藝術大學自由繪畫系, 獲碩士學位和Meisterschule學位;
2002-2003年擔任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教授;
2003-至今為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 、教授 。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