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的收藏是一種善舉,善待藝術,善待生命。如果有人收藏一生,卻做不到這兩個善待,那實在是乏善可陳,且大煞風景。近日,據新華社報道,紐約曼哈頓藝術品經銷商里查德·費根,在得知其藏品——16世紀名畫《圣·杰羅姆》是納粹劫掠物品后,毅然將畫作歸還原主。里查德·費根向我們詮釋了什么是收藏家的正直與正義原則。相比之下,那些明明知道圓明園獸首銅像為侵略者掠奪物,卻執意公開拍賣的商人,顯得那樣委瑣和渺小。
藏者無疆有德乃大
記得900年前中國文人蘇軾曾拋出擲地有聲的話語:“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今天的收藏家里查德·費根則用行動聲明:茍非公正之所系,雖萬金而奉還。我想說的是,“費根原則”應該成為我們當今世界收藏界的道德尺度和行為準則。當然,是否具有為人正直的秉性,是否秉持社會公正原則去行事,都不在法律限定之內,純屬生命個體的質量與素質問題,任何人強迫不得。我們只有期待人類整體的文明進化達到一個更高的水準。
收藏,雖然常常在商業的場所以交易的形式出現,卻在本質上和境界上屬于藝術范疇
收藏本身就是藝術,它具有拓展人的知識領域、開闊人的心胸、涵養人的品德、促進人的素質提升的妙用,并從一個側面促進社會的文明進步。如果我們這樣看待收藏,就不難理解從事多年藝術品營銷的費根,能有代1937年納粹時代還人間公平與正義債的胸懷。如果16世紀意大利名畫家創作的《圣·杰羅姆》的擁有者猶太人馬克思·施特恩地下有知,他應該感到數百分之一的安慰。因為,施特恩曾經在納粹的脅迫下拍賣了數百件藝術品。
藏者之德重于藏品
因為,收藏家的藏品再貴重,也比不過世間的一顆良心。有良知才能識貨,有良心才能懂得貨物的歸屬。如果我們這顆星球上的良心足夠多,那么,我相信我們中國的博物館里,將會擺滿了依照“費根原則”歸還的當年八國聯軍等侵略者掠奪走的無數珍貴寶物。僅以大英博物館為例,其收藏的2300件中國文物中,有多少是“劫掠物品”呢?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