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檀雕花框乾隆御筆七言對聯
乾隆皇帝《符望閣詩》中一句“耄期致勤倦,頤養謝塵喧”透露了其晚年希望頤養天年的追求。而在現實生活中,乾隆帝也營造了一座乾隆花園以讓其“頤養謝塵喧”。日前,隨著首都博物館正在展出的“長宜茀祿:乾隆花園的秘密”一展,200多年前乾隆帝的晚年生活全景般地呈現在觀眾面前。昨日,新京報記者專訪故宮博物院宮廷部宗教科科長文明。文明通過對展覽現場乾隆花園建筑、格局、陳設和重要文物的講解,還原了乾隆皇帝當年是如何實踐儒家禮制,又是如何追慕文雅生活的點滴細節。展覽將展至8月24日。
自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在乾隆帝的主持下,故宮東北角建造了一座新的太上皇宮殿——寧壽宮。寧壽宮花園即俗稱的乾隆花園,是隨著寧壽宮的改建工程而建造的。乾隆皇帝希望能夠像祖父康熙皇帝那樣治理好國家,也希望普天之下人人都能長壽,天下太平。乾隆花園是乾隆皇帝為自己退位后修建的頤養之所,更是他希望“億萬人增億萬壽,泰平歲值泰平春”的精神寄托。

青花詩文碗
乾隆花園南北長160米,東西寬不足40米,園地狹長,南北縱深四進院落,園中共有20余座建筑。故宮博物院宮廷部宗教科科長文明告訴記者,作為乾隆皇帝的私人花園,是故宮鮮為人知的角落。隨著近年開啟的乾隆花園修繕工程,相關文物逐漸公之于世,乾隆花園所藏文物的秘密也一一揭開。
對于觀眾來說,因為修繕工程,乾隆花園的文物、建筑裝飾也有機會得以出宮展出,其中2012年在香港藝術館的相關展覽便是“乾隆花園的秘密”系列展出的亞洲首站。此次在首都博物館展,是乾隆花園內近140余件“寶物”首次出宮在大陸地區展出。8月24日展覽結束后,《弘歷采芝圖像軸》、雕天然木框嵌玉石花鳥掛屏、攢竹嵌玉石寶座、紫檀雕回紋嵌瓷片夾紗檻窗等文物都將“物歸原處”。文明告訴新京報記者,文物回位后,修繕好的乾隆花園也很難向公眾全面開放。為此此次展覽便讓公眾得以有機會探尋乾隆花園這座寶藏,進而進入乾隆皇帝的內心世界。

攢竹嵌玉石寶座
設計與裝飾
乾隆花園修建時,乾隆皇帝已經四下江南,他把對文人士大夫的理想生活的向往,對江南園林的精巧雅致、移步易景的造園藝術境界和手法的喜愛都融入到花園設計中。文明指出,此次展覽便還原了乾隆花園中幾個重要宮殿的現場,通過這些宮殿建筑中精美的內裝飾,以及相應陳列文物來呈現乾隆皇帝退休頤養的理想生活。
禊賞亭
位于第一進院落西側,平面凸字形,朝東,地面石板上開鑿流杯渠,形成曲水流觴。曲水流觴被歷代造園家青睞,主要便取自王羲之《蘭亭集序》“曲水流觴”故事,這里效仿的便是王羲之與孫綽等名士相聚蘭亭時,一觴一詠暢述情懷、隱逸山水間的活動。由此乾隆皇帝的風雅情趣不言而明。
古華軒
位于第一進院落正北,建筑內檐裝修以木雕見長,天花板用楠木貼雕卷草花卉圖案。
三友軒
位于第三進院落東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三友成為裝修裝飾以及文物的主題。文明指出,那便是松、竹、梅歲寒三友。類似在該宮殿中陳列的紫檀漆面雕松竹梅花紋寶座上嵌木雕山石及松、竹、梅,又裝飾以翠玉雕刻的松枝、竹葉以及白玉雕成的梅花。
萃賞樓
位于第三進院落北面,內檐裝修以硬木鑲嵌玻璃畫落地罩和隔扇為特色。同位于第三進院落的延趣樓內檐裝飾則以硬木鑲嵌瓷片為特色,鑲嵌的瓷片有青花、粉彩、斗彩、青花礬紅彩等品種。
符望閣
位于第四進院落中,書有乾隆皇帝所題的著名詩句“耄期致勤倦,頤養謝塵喧”。文明告訴記者,事實上在乾隆花園中除了乾隆皇帝自己題寫的御制詩外,工匠們燒制的御用茶具器身上大多題有乾隆皇帝御制詩文,包括此次展出的青花詩文碗等,“乾隆皇帝的御制詩一共有4萬多首,可以說他的詩無處不在。”
養和精舍
位于萃賞樓西,內檐用真假門口、通景畫貼落等裝修手法。貼落是建筑內部墻面裝飾的一種手段,結合了壁畫藝術性,運用透視法的繪畫技巧造成視覺錯覺,使人不受空間局限。在該“宮殿”展廳現場,除了呈現長達3米多的“廳堂接子圖通景畫貼落”和“園林嬰戲圖通景畫貼落”,也展出了通景畫中出現的文物。
文明介紹說,乾隆花園有四幅著名的通景畫,分別呈現了春夏秋冬。在養和精舍中的“廳堂接子圖通景畫貼落”呈現的是春天、“園林嬰戲圖通景畫貼落”是秋天。其中前者畫作中的皇妃雙手各拿一朵花從隔扇門后走出來,而皇子則從外面跑進來。而為了與該通景畫的畫面一一對應,現場還同時展出了黃花梨翹頭案、銅瓶、掐絲琺瑯獅戲紋鼎式爐、青花松竹梅紋玉壺春瓶。
與此同時,玉粹軒中的通景畫呈現的是冬天,倦勤齋中呈現的則是夏天。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