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日期:2014-08-16 ——2014-09-28
開幕酒會:2014-08-16 15:00
展覽地點:上舍空間
策 展 人:王澈
特邀批評:段君
參展藝術家:陳鴻志、葛輝、強遼了、任宏偉、張湘溪、張震宇

一個不能把握整體的時代——略談青年藝術家創作現狀
藝術創作的主體是精神自由和文化擔當的表達,這一直都是藝術發展中被討論的核心問題之一。從藝術史的角度來看,藝術創作中存在的人文關懷和社會擔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線索。一種缺乏獨立思考僅僅追求視覺性和自我至上的藝術創作,其實質是脫離時代性格之外的自我陶醉。藝術創作的終極關懷是對于自由和責任的體現,很顯然在這個時代的藝術創作已經不僅僅再是上層建筑和特殊群體的工具和寵物,而是具有思想、性格和獨立的表達體。人們越來越需求在藝術作品中感受到某種強大的立場,這是藝術創作不可回避的文化責任。藝術家的創作隨著時代的變化,發生著絕對改變,脫離時代背景來討論問題顯然無效。就中國當下社會環境而言,個體與集體間的矛盾愈發嚴重、文化斷裂造成的道德缺失已經使每一個生活在其中的個體感到悲憤、個體思想投機促使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達到崩潰邊緣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都將成為藝術家創作的有效語言。藝術家必須站在大眾的角度來創造語言,才能使自身的藝術創作具有重要價值。
2008年之后的藝術界開始出現較為明顯的關注青年藝術家的一系列行動,關于青年藝術家的拍賣、展覽、評獎、評論開始頻繁出現。但由于2006年至2010年正是中國當代藝術市場比較火熱的幾年,所以大多數青年藝術家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確定自身的藝術角度和語言。但事實是2008年之后中國的政治、經濟、還有藝術界的市場結構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這種變化讓很多青年藝術家措手不及,但值得慶幸的是大多數青年藝術家(尤其80后)并沒有實質性的參與到市場操作中,這也使得他們開始真正地和他們所處的時代進行摩擦。2008年之后的青年藝術家的作品中明顯出現了獨立思考的現象,他們大多數開始對自己的社會體悟進行反思并開始“接地氣”的創作。至此,藝術創作其實開始進入阿瑟·丹托所謂的“后歷史”時期,所謂“后歷史”時期意味著藝術史的終結,藝術創作開始對于既往藝術的重復,不存在創新的可能性。但我認為丹托的“藝術終結論”是對于藝術創作進入觀念表達的終極關懷,藝術創作進入了高級表達階段——哲學。既然藝術的本質是哲學,那么重要的就不再是藝術的審美性,而是進入哲學式的思辨。實際上哲學式的關照真正終結的是藝術思想的表達,而哲學的書寫和表達是通過抗爭性的思辨所產生,這種思辨性在藝術創作方面又常常隱藏在豁然直達性中,所以現代藝術創作中的抗爭性與批判性是創作的本質。同時筆者認為當代藝術的創作在今天其實和哲學走到了同一層面,當代藝術針對人性的關懷存在直接地表達,也為哲學的發展創造了新的可能。80年代至今,批判和抗爭性的藝術創作成為一條不可忽視的藝術現象在不斷地發展,尤其在08年之后,中國進入“后奧運時代”,當代藝術創作開始出現第二次較為深入的批判性表達。
阿多諾說“因為交流是精神對實用的適應,精神通過這種適應而進入商品范疇,而今天人們所說的意義就成了這種丑惡現象的一部分”,那些拒絕與大眾交流的作品其中隱含的批判性存在著重要價值。這一點往往是青年藝術家使用一種異文化或者是自我建構一種對當下生活修正后的思想,同時還隱含了對當下文化批評的目的。他們的創作注定充滿著實驗性和對于概念的冒險,是在逼真的記錄著多樣的社會體驗,致力于對片段的闡釋,雖然基調零碎且不確定,但因為沒有出現取代以往大理論的東西,所以將焦點集中在那些零散的事物上和細節上是一個建構的階段。青年藝術家獨立性創作的基本策略都偏向于對一些現實生活中的既定常識加以分解,將自己熟悉的時事或某種社會既定的思想至于異文化經驗的語境中,甚至是令人震驚的場合之中。這種做法均以促使觀者獲得文化差異的意義為目的,這種“變熟為生”的策略成為超現實主義批評與抗爭的一種基本方式,亞瑟·丹托曾經詳細的論述了藝術的這種功能性。
復辟是反歷史的妄想,青年一代藝術家明白返回上代人的理論和語言是不存在的行為。時代需要完整地被表述,當對世界的多樣性認識受到既定意識威脅的時候,藝術創作必須繼續為人們提供一種令人信服的趨近世界多樣性的途徑。人們可能期待,藝術創造者將會對其研究的文化角度和倫理維度做出判斷。對于一些人來講,提倡或維護以某種社會現實為背景的價值觀,是藝術創作和文化批評的主要目的。然而作為藝術創作者,我們關懷的是文化差異性和時代語境。文化藝術的話語賴以興旺發達的手段在于超離社會生活的思辨,它們或許會利用經驗研究,但在表述技巧上必須在實用于自身語境中得到提煉,藝術創作必須負有說明的義務,同時必須認識到他們的創作實際上正在為國內外形形色色具有批評眼光的讀者而寫作,這樣他們的創作才會得到發展和完善,成為實質性和自覺性多元視角的典范。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