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揚,忿怒金剛核,2011年
如果你對中國藝術感興趣但是卻沒錢去北京?佛羅里達是個不錯的選擇。
群展“我這一代:年輕中國藝術家包括了27位39歲以下的中國新銳藝術家作品,由芭芭拉·波拉克(Barbara Pollack)策展。展覽圣彼得堡美術館與坦帕美術館共同呈現,并持續至9月28日。隨后,展覽將巡回至俄克拉荷馬州城市美術館,于今年10月24日與觀眾見面。
考慮到目前中國存在的兩種傾向(二者某種程度上互不相讓),展覽的焦點簡直再應景不過了。一方面,水墨和書法正在強勢回歸——受毛澤東的摧毀和重建政策影響,作為一種文化和歷史身份的宣言。另一方面,全球化又被歸為“我這一代”的實驗藝術家所廣泛擁抱。
同時,批評(與金錢無關)的質疑也日漸沉重。2012年,中央美術學院在其雙年展之上納入了95位年輕藝術家。第二年,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也呈現了“On | Off”展,展出了50位37歲以下藝術家的作品。最近一次的威尼斯雙年展,有將近350位中國藝術家出現。
在中國那些層層的自我審查之上,西方對于中國藝術的觀點究竟有什么價值?一個外來者,一個對其內部微妙關系毫無所知者,能對這些全球語境下的中國藝術品有清晰的觀點嗎?帶著這樣的問題,我采訪了策展人芭芭拉·波拉克。
Richard Vine(RV):對于這一代中國藝術家,你覺得有什么獨特的東西?
Barbara Pollack(BP):這些藝術家都出生在1976年之后,那一年毛澤東去世,文革結束。他們的前一代時,所有藝術都是國家控制著,整個國家也都孤立著。而這一代人的成長環境則是經濟的爆炸式怎張和來自外界信息的大量涌入。他們的作品中沒有像張曉剛、王廣義等老一輩藝術家中大量的文革符號。他們更多回應了全球藝術運動和流行文化。但是,他們也著眼于中國當下社會形態,比如獨生子女政策和飛速的城市化。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