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國威 《今夕是何年》 150×138厘米 黑白攝影手工著色 2008年
近年來,企業收藏已成為國內藝術品收藏愈加重要的參與力量。據統計,2013年國內企業收藏資金規模繼續增長,整體規模約在 600億元左右,年增長率為33%,其發展之迅猛不容小覷。然而從整體看來,國內企業目前仍缺乏建立系統收藏的意識,在藏品選擇上,要么僅憑企業主的個人喜好,較為隨意;要么單純以投資增值為目的,選擇過于功利和保守。針對企業收藏的種種迷惑,文化、戰略層面的探討過于宏觀和形而上,不妨嘗試從最基礎的功能性、實用性角度分析,企業收藏的構成究竟如何?到底該收藏些什么?
環境裝飾:讓空間兼具品質與內涵
裝點空間、美化環境,可謂藝術品的原初功能。房間中點綴幾件藝術品,通常能夠凸顯主人不凡的品位與格調,國內許多企業也意識到這一點,開始嘗試在辦公空間陳列藝術品。然而由于眼光的局限,大多企業還停留在張掛裝飾字畫的層面。且不論作品技法、品質的高下,陳舊俗氣的題材風格便與裝修現代的辦公環境格格不入,更與提升環境品位的初衷適得其反。
其實,企業收藏之于環境的作用并不僅是裝飾、美化這般簡單。陳列在企業辦公與公共空間的藝術品,還應考慮到藝術品對企業員工及客戶產生的心理效用。成功的企業收藏,不僅要注重藝術品的視覺審美功能,更重要的是,要利用藝術品豐富的內涵,傳達企業的精神、文化內核。
在西方,部分企業的收藏方向也由企業主主導,但他們并非完全依據個人喜好,而通常會聘請專業的藝術顧問,并在業內人士的建議下建立收藏體系。這樣的收藏可能會圍繞某一特定審美趣味或流派,但絕非純粹裝飾性的,而是與公司希望樹立的形象緊密結合。例如,汽車企業在選擇藝術品時偏向于那些表現汽車的、且具有時代性的作品,IT行業則更關心所購買的藝術品是否能激發員工的創造力。
著名的瑞士食品公司“雀巢”,是海外企業收藏的經典案例之一。自創辦以來,雀巢曾零星地贊助并購買過一些藝術品,1984年保羅·喬爾斯擔任總裁后,開始大力推行藝術項目。喬爾斯在任期間,興建了雕塑公園,并委托佩爾·柯克比、烏爾里希·拉克雷姆等瑞士本土以及在瑞士工作的國際知名藝術家創作作品。這批當代藝術收藏,在1991年舉辦的“雀巢藝術基金會”展覽中大放異彩。喬爾斯的一系列舉動不僅極大地改善了公司的辦公環境,還通過支持、推進瑞士的當代藝術創作,向員工和客戶傳達出雀巢以瑞士為基點,建立富有創造力的國際化集團的雄心。

亞歷山大·考爾德設計的BMW 3.0CSL
企業標志:提升品牌文化形象
一個公司的身份或定位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呈現及傳播,比較常規的有商標設計、品牌建設、廣告投放等。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不滿足于這些傳統且過于強制的方式,而選擇向藝術家定制作品或進行跨界合作,通過藝術形式傳達企業文化形象,其目標與前文所述的常規方式并無本質差別,但企業的參與度和互動性明顯加強,相對于默默無聞的收藏也更具有事件性和新聞點,有利于企業形象的宣傳推廣。
較為成功的案例不得不提到汽車品牌寶馬的藝術汽車項目。上世紀70年代,身兼藝術商人和賽車手的法國人埃爾維·普蘭希望可以將藝術和賽車這兩項畢生熱愛的事物結合起來,于是他向寶馬公司(以下簡稱“寶馬”)提議邀請藝術家重新塑造BMW 3.0CSL外觀,寶馬采納了這個這個富有創造性的提議。于是在1976年,普蘭邀請他的朋友、美國雕塑家亞歷山大·考爾德設計了全新外觀的BMW 3.0CSL,堪稱一件可移動的藝術品。
寶馬廣泛邀請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參與藝術汽車項目,這些出自安迪·沃霍爾、洛伊·李奇登斯坦、弗蘭克·斯泰拉、羅伯特·羅森伯格、大衛·霍尼克等藝術名家的獨特作品令人過目難忘。2007年,丹麥藝術家奧拉維爾·埃利亞松用造型奇特的冰結構作為BMWH2R賽車的外殼,以一種復雜而詩意的方式反映了移動性、暫時性、可再生能源和汽車生產與全球變暖的關系,也將寶馬的企業形象提升到尖端科技與人文關懷兼具的新高度。在此項目之外,寶馬還有許多其他的定制收藏形式,通常與新車款的發布相結合。
文化資產:青年藝術家值得關注
將藝術品收藏作為企業資產配置、財務安排的一種手段,已被多數企業所認可。在有潛力的作品尚處較低價位時購入,在出售時獲取一定回報,本無可厚非。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對于一個成熟的企業,藝術是一個較為陌生且存在較大風險的投資領域,若在其上寄予過多期望并大量投入,有些得不償失。
據中國藝術市場研究中心AMRC調查顯示,目前,國內企業收藏以書畫和瓷器雜項等傳統藝術品為主,2013年,傳統藝術品類在整個企業收藏中所占份額高達82%。這一數據是非常驚人的,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國內多數企業存在的不健康心態和收藏誤區。收藏藝術品的品類固然是企業的偏好,并無高下優劣之分,然而,收藏品類如此集中于字畫瓷雜,顯然是對其保值增值功能的過分看重,由此導致收藏品類單一,難以形成體現企業文化、氣質的收藏體系。更有甚者,使購買藝術品淪為純粹的投資行為,徹底失去收藏的意義。
無論從上述任何一個角度出發,當代藝術都是具有前瞻性的企業收藏體系不可或缺的構成部分,其中最鮮活、最具創造力的部分則來自年輕藝術家群體。正如著名策展人、美術史學者趙力所言:“我們總是激賞那些勇于創新,并將自我的氣質落實為具體藝術實踐的藝術家,總是期待著更為年輕的一代給予我們的視覺驚喜。”相對于創作風格已趨成熟、在藝術史地位已有定論的大牌藝術家,出生于1975年以后的年輕藝術家尚處于個人風格逐步形成的階段,創作初具面貌卻不會一成不變。對青年藝術家進行收藏、贊助的企業所看重的也正是其未來無限的潛力和可能。
瑞銀集團素有藝術收藏的傳統,其收藏歷史可追溯至上世紀70年代,藏品總數多達3.5萬件,其藏品多陳列在分布于全球各地的辦公室,也會專門策劃體現企業收藏理念、體系的展覽進行集中呈現。自2012年起,瑞銀集團開始關注中國青年藝術家史國威。生于1977年的史國威,采用復古的黑白照片手工上色技法進行創作,在數碼技術大行其道的當代攝影中顯得獨樹一幟。“史國威對藝術史有強烈的興趣,他不僅從學術關懷的角度,他更致力于在西方大師繪畫、中國傳統書畫和當代中國現實問題之間作出比較。”瑞銀集團亞太區藝術藏品主管史蒂芬·麥卡布雷這樣評價史國威的創作。自2012年起,瑞銀已先后收藏了史國威的《今夕為何年》、《婚柬》、《湖水》等多件作品。
除了對企業收藏體系學術上的貢獻,青年藝術家的創作形式更加多樣化,并喜歡嘗試新穎的媒材,能夠于公共空間中呈現令人驚艷的視覺效果。青年藝術家思路較為開放,且易于溝通,也是企業愿意與他們合作的原因。此外,青年藝術家的作品當前價位相對較低,未來升值空間較大,即便從經濟角度考量也不失為明智的選擇。當然,青年藝術家是一個非常籠統的概念,其構成也良莠不齊,在此提出僅是為企業收藏提供多一種可能方向,選擇仍需慎重。
企業收藏看似復雜的構成,歸根到底離不開“空間裝飾”“企業標志”“文化資產”3個范疇。企業在選擇藝術品時,如能從這些根本、實用的原則出發,牢牢把握藝術品的文化特質,并與企業自身氣質相結合,定能建構一個質量頗高且獨具特色的企業收藏體系。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