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神聚宴》,喬凡尼貝利尼,現藏華盛頓國家美術館
當佛羅倫薩文藝復興進入到后期階段,拉斐爾正在創作崇高﹑平衡﹑完美的《雅典學院》,米開朗基羅在創作西斯廷天頂畫,晚年的達·芬奇已經完成《蒙娜麗莎》的時候,意大利東北部,亞得里亞海威尼斯灣西北岸重要港口的城市因商業和貿易而繁榮起來——威尼斯(Venice),而這座被文藝復興深刻影響的城市隨即發展出西方藝術史上一個重要的藝術流派——威尼斯畫派。

威尼斯風光
1. “急速發展”和“急速冷凍”的城市
“水城”威尼斯被人稱為“上帝眼淚流成的城市”,其歷史可上溯到公元453年,據說周邊的農民和漁民為逃避來自游牧民族的侵擾,避往亞德里亞海中的這個小島。他們利用肥沃的沖積的土質和石塊,加上臨近內陸的木頭,在淤泥和水上建起了威尼斯(因氣候變暖和地質原因,科學家預言如果沒有好的保護措施,威尼斯將在40年后沉入海底。沒去的快去!)。
公元10世紀意大利商業階級興起帶動了威尼斯的發展,隨著東西貿易的繁榮,14世紀前后,這里已成為意大利最繁忙的港口城市,是整個地中海最著名的集商業、貿易于一身的水上都市;14世紀中后期到15世紀中期是威尼斯的全盛階段,成為意大利最強大和最富有的海上“共和國”、地中海貿易中心之一。東方的香料,瓷器,絲綢,珠寶甚至阿拉伯的地毯都在這里集中和分銷。
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16世紀的地理大發現徹底切斷了威尼斯的繁榮命脈。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后,歐洲商業中心迅速移到大西洋沿岸,威尼斯整個衰落下去。
這就是筆者所謂的“冷凍”。急速的興盛和衰落使得威尼斯失去了發展變化的構成,今天當我們漫步威尼斯街頭,看到的街道建筑和當年的其實差別不大,教堂,稅站,各色造船廠和玻璃,面具手工坊等,甚至其民俗民風和生活習慣都讓我們感覺這個地方仿佛“與世隔絕”。

威尼斯特色:玻璃和面具
2. 藝術的“崇高”和“世俗”
很多初學藝術史的朋友,尤其是剛從文藝復興的崇高,繁榮,解放中走出來的朋友會不適應或不很喜歡威尼斯畫派,認為:威尼斯是崇高精神的下墜。筆者承認,相對于文藝復興興盛時期大氣磅礴的氣勢,完美成熟的技法和哲學性的思考,威尼斯畫派其很明顯的特點在于:加入了很多情欲,肉欲的感官刺激:
其一:在色彩上以暖色為主。中性和冷色給人理性和崇高的感覺,這點在文藝復興大師們的肖像中明顯感覺到,而威尼斯畫派更偏向于暖色和間色。我們可以想象自家臥室的裝修色彩,一般都以黃色,橙色,粉色,粉藍色為主,因為更加曖昧,更加容易親近(圖5)。威尼斯畫派的大師之一——提香甚至發明了一種被稱為“Tizian”的色調用于自己幾乎所有作品。

左上:達芬奇《紡車邊上的圣母》,右邊:提香作品
第二:強調肉欲和感官。裸體在西洋藝術中一種有,但在威尼斯畫派前,所有的裸體都用于表現神且有明確的神圣感,縱有類似米開朗基羅《哀悼圣子》中瑪利亞的那種年輕人性之美,也很少引發人的情欲。而在威尼斯畫派中,這一特點被明顯改變。那副著名的《烏比諾的維納斯》第一次把站著的女神請進了私密的臥室,以撩人的姿勢和手勢直視觀眾,其側臥的體態,柔軟的床鋪,潔白的酮體…無不時時撩撥著人們的情欲和本能(圖6)

烏比諾的維納斯
之所以會有這種“崇高”和“世俗”的差別,其根本原因在于:
第一:“交換貿易”的商人階層其本性。威尼斯本身是沒有重要支柱產業的,它的繁榮和臨近的佛羅倫薩不同,那里有羊毛業,紡織業等手工業,著名的家族美第奇就是靠羊毛起家的,而威尼斯的繁榮靠的就是交換。同樣是資產階級階層,靠產業和靠交換興起的是有本質差別的,前者靠的是信譽,是長久經營;而后者靠的是“一錘子買賣”和“短期收益”,兩種不同的物質觀念,帶出的精神品味必然不同(注意,沒有好壞,高低之分)

左邊上下:拉斐爾和達芬奇作品;右邊上線:提香作品
第二:對于藝術欣賞正確的態度。我們之所以更喜歡文藝復興,是因為我們潛意識認為:藝術是要單純追求崇高精神的,因為藝術應有一種“升華”精神的目的。誠然,這是藝術的屬性之一,也是文藝復興完成了的。但同時,藝術也是要滿足更廣人群需求的,在“俗事”面前,藝術同樣會充當愉悅受眾,反映現實需求的智能——這也是其后靜物畫和風景畫興起且單獨成派的原因之一。

左上:靜物;左下:梵高作品;右上下:風景畫
第三:宗教力量的削減。地處海洋的威尼斯,基督教勢力本來就不強,加之商人階層的一夜暴富,藝術家的供給可以完全由商人完成。貝利尼家族就蓄養了一批職業畫家,他們不屑于教會的指揮,憑商人訂單作畫。這點和明末鄭板橋和揚州八怪中人棄官從藝很類似。當然,這里并非說這些大師們并不畫宗教作品,而是“見錢做事”。
總而言之,威尼斯畫派給西方藝術史帶來了另一幅世俗之氣,把藝術拉向民眾,從這個角度看,其積極意義是極為重要的。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