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還沒有形成有規模的現代主義運動,這個運動的基礎是人性的解放和人道主義的普照。民主政治、物質財富和全民教育是現代主義生存的土壤,這些對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僅僅是理想追求。
現代主義是對傳統人文思想的質疑和對生存環境的批判性思考。任何其他的不屬于現代主義的文化藝術活動通常是淺層次的、缺少精神價值的活動,而背離或貌似現代主義的創作,也僅僅是庸俗的復制。
現代主義不需要面具和頭銜,它是覺悟者的原始創作活動,是對生存的意義和真實處境的終極關懷,是對社會和權利的警惕、不妥協、不合作。覺悟來自于自我認識的過程,來自于對精神世界的渴望和追求,來自于永恒的懷疑和困惑。
出于這種無畏,在現代主義作品中展示出不加粉飾的真實、恐慌、空虛和無聊。這不是一種文化上的選擇——如同生命不是選擇——這是一種對自我存在的關注,是一切精神活動的基石,是認識上的終極目的。
對于存在方式和精神價值的思考是現代藝術的核心問題。面對鮮明而清晰的事實——生和死的必然,這種思考在原始沖動之后則是空虛、無聊的實在感。
這一切都走向一個必然的結果:認識生命之存在的莊嚴和荒誕。我們無法回避認識的發生,如同無法回避存在的真實性。
生命那實在的局限性和渴望突破的沖動,構成了夢想。這種渴望和為之的努力是生命的樂趣所在。
人注定是狹隘的經驗論者,人背棄了動物的自然狀態,在所有的路途中,人選擇了最遙遠、最漫長的路——通向自我的路。
作出選擇,是一個藝術家的自覺。這個選擇與人的精神處境相關,與重歸自我、追求精神價值相關。這個選擇是哲學的。
在今天,一個痛苦的事實是:在引進科學技術和生活方式的同時,卻無法引進精神的覺悟,無法引進正義的力量,無法引進靈魂。
中國近代文化史是一部蔑視個人價值的歷史,是抹殺人性和靈魂的歷史。知識分子的處境總是腹背受敵:代表侵略勢力的西方強權文化和代表封建勢力的陳腐意識結構,使中國知識分子處在一副左右為難的窘態之中。
近百年來的歷次改革,都以對西方文化的依附開始,以對自身傳統的妥協告終。簡單的效仿和奮力抗爭構成了中國近代文化發展的主要特征。
毫無疑問,這艘古老的大船靠近了民主的岸邊,溝通、認同、理解、容忍的態度正在取代強制和排斥的手段。人們意識到,文化和精神上的極權主義、排他主義致使人目光短淺、意志萎縮和精神品質低下。對觀點的掩飾、對問題的回避都是對生存價值的懷疑和否定,這是對神靈的褻瀆,對愚昧和落后的認同,對強權和不義的支持。
在今天的文化藝術中,仍然缺乏最基本的關注——藝術家的社會職能、覺悟和批判的獨立性。
種種對語言的探討、手段和媒介的挪用、對方式和內容的抄襲,都難以掩飾藝術家在自我覺悟、社會批判和獨立創作上的缺陷,暴露出實用主義和機會主義的市儈作風,反映出精神價值的貧乏和品味低下。
將對“潮流”的關注轉變為對個人方式和問題的關注,將對形式的探討轉變為對生存環境、精神價值的探討,藝術才能有所覺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