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土豪30億包裝800位藝術家?”當很多人還在質疑這樣的一個被誤讀的新聞時,被稱之為“土豪”的嚴陸根已經用事實把南京國際美術展籌辦的如火如荼:4500多位藝術家20000多件參展作品已經創下了中國民營機構舉辦美術展史無前例的記錄。嚴陸根是誰?嚴陸根想干什么?嚴陸根想怎么干?同樣帶著這樣的疑問,雅昌藝術網專程派記者來南京專訪利源集團董事長、南京國際美術展組委會執行主席嚴陸根,并在雅昌網頭條位置連續三天重磅推送了專訪報道,深度解讀“南京國際美術展”的臺前幕后。雅昌網此次專訪更是被各大藝術類專業媒體和網絡媒體的紛紛轉發,再次引發有關南京國際美術展的新聞海嘯,使得南京國際美術展的關注熱度和百度新聞指數急劇升溫。初步統計,包括新華日報、央視書畫頻道、人民網等百家權威新聞媒體發布、轉載相關圖片及報道已達四萬余條,通過百度搜索關鍵詞“南京國際美術展”,相關鏈接已達160多萬條。

“土豪30億包裝800位藝術家?”當很多人還在質疑這樣的一個被誤讀的新聞時,被稱之為“土豪”的嚴陸根已經用事實把南京國際美術展籌辦的如火如荼:4500多位藝術家20000多件參展作品已經創下了中國民營機構舉辦美術展史無前例的記錄。但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人想更真切的知道:嚴陸根是誰?嚴陸根想干什么?嚴陸根想怎么干?同樣帶著這樣的疑問,雅昌藝術網專程派記者來南京專訪利源集團董事長、南京國際美術展組委會執行主席嚴陸根,并在雅昌網頭條位置連續三天重磅推送了專訪報道,深度解讀“南京國際美術展”的臺前幕后。
嚴陸根主席在專訪中,向記者全方位的解讀了“南京國際美術展”籌建、運作的臺前幕后,以及整個企業文化轉型的構思和實況。雅昌網記者就此次專訪內容,撰寫了長達萬余字的藝術地產風向報告系列專題文章——【藝術地產風向報告之一】嚴陸根:從藏家到藝術推手;【藝術地產風向報告之二】南京國際美展的資本力量;【藝術地產風向報告之三】藝術產業鏈的布羅德模式。分三大篇幅介紹了關于“南京國際美術展”文化積淀、資本力量以及國際化藍圖的內容,梳理了嚴陸根主席和利源集團長達二十余年的文化脈絡,首次向讀者全方位的解密了美展的前世今生。
此次專訪對“南京國際美術展”乃至整個地產文化現象的解讀可謂深入細致、見解也頗為獨到,雅昌網因此將該系列專訪文章作為當下藝術界的重量級事件報道,連續三天在網站頭條位置向讀者重磅推薦,為國內外藝術愛好者和藝術界人士了解美展提供了全面、詳實、深入的信息。
此次雅昌網頭條系列專訪文章,更是被各大藝術類專業媒體和網絡媒體的紛紛轉發,再次引發有關南京國際美術展的新聞海嘯,使得南京國際美術展的關注熱度和百度新聞指數急劇升溫。自今年4月18日第一次“南京國際美術展新聞發布會”召開以來,“南京國際美術展”因其龐大的運作規模和背后顯露出的獨特“藝術生態”,一直話題不斷,海內外主流新聞媒體的關注也一直熱度不減。在此次南京國際美術展籌建、運行的過程中,國內外主流大型綜合性紙媒:新華日報、香港文匯報、香港大公報、現代快報、揚子晚報、南京日報、金陵晚報、南京晨報、東方衛報;專業類權威性紙媒:美術報、中國書畫報、京華時報、畫刊雜志、典藏雜志、第一收藏雜志等;國內及省內主流視頻媒體:央視書畫頻道、江蘇國際頻道、江蘇省網絡電視臺、雅昌藝術網;以及主流大型綜合性網絡媒體:人民網、新華網、中國網、鳳凰網、江蘇廣電網、東方網、未來網、騰訊網、新浪、搜狐、百度、網易、新民網、中國臺灣網、華夏經緯網、華東在線、龍虎網、大河網、和訊網、雅昌藝術網、藝術中國、99藝術網、淮海書畫名家網、中國美網、藝界視訊等數百家權威新聞媒體給予了全程、全方位的關注,以及多維度、多角度的深度挖掘報道,發布、轉載“南京國際美術展”相關新聞圖片和新聞報道四萬余條,通過百度搜索關鍵詞“南京國際美術展”,相關鏈接已達160多萬條。新華社智庫還以專題報告給江蘇省委省政府、南京市委市政府建議:把握文化產業重大項目機遇,政企聯動舉辦2014南京國際美術展系列活動,以此為契機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藝術交流平臺,完善文化藝術產業鏈,提升江蘇省和南京市的文化軟實力和區域綜合競爭力。
從“南京國際美術展”始創之初,第一次在新聞發布會與媒體見面,到20087件應征作品創下中國民營機構舉辦美術展史無前例的記錄,一個紙面的宏大構想正在逐步變為現實。在此過程中與之共生的,必然有曲解和質疑,媒體的持續關注與解讀則提供了很好的契機,為國內外藝術愛好者和藝術界人士了解全面、真實的美展開拓出雙向互通的渠道——透明、公正、開放,一場精彩紛呈的藝術盛宴大幕將啟。
雅昌網系列專題文章速讀——解密“南京國際美術展”的前生今世
此次南京國際美術展組委會執行主席嚴陸根接受雅昌網記者專訪,梳理了利源集團長達二十余年的文化脈絡并首次向公眾透露了美展以及嚴陸根本人許多鮮為人知的“秘密”,關于“南京國際美術展”的前世今生,很多內容也是首次以“全視角”的方式呈現,并由此深入細致的解讀了當下藝術界的熱門話題:地產文化現象。至于此次“南京國際美術展”的宏大布局和深刻用意,在此毋庸贅述,筆者試圖在洋洋萬字的系列專題文章中找到數個關鍵詞,以供速覽,并由此打開國內外藝術愛好者和藝術界人士了解美展的窗口。
關鍵詞之一:文脈
緣起——“文化地產人”的文化根基
“為什么會介入收藏,可能還是因為我是一個文化人,對文化藝術眷戀情懷。”在接受專訪時嚴陸根這樣說。鮮為人知的是,早在八十年代初期嚴陸根已經是風云南京的文化記者,在鄧小平南巡講話的激勵下,選擇了投筆從商。1992年,他在南京江寧開發區(當時的江寧縣)籌建利源地產,2001年即創辦了《百家湖》雜志,自創刊至今已連續出版近兩百期,賈平凹、葉兆言、劉心武、董橋等文化名人都曾在《百家湖》上留下原創文字。2004年又創辦了江蘇省第一家民營博物館——百家湖博物館,收藏了畢加索、莫奈、雷諾阿、齊白石、徐悲鴻等中外藝術家的作品,是海外藝術權威機構和權威人士認定為中國最早收藏畢加索等世界印象大師作品的博物館,也是中國收藏西方藝術作品最多的博物館,二十年前創業初始至今,文化積淀一脈相承。
蓄力——尋找“嚴式收藏法”的核心價值
從南澳大學MBA、清華大學EMBA,到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學博士、法國馬賽商學院DBA博士,收藏家嚴陸根最與眾不同之處便在于自身深厚的經濟學背景,先后攻讀了兩個經濟學碩士、博士,這些知識儲備可以讓他很準確地判斷出市場信號。怎樣判斷藝術品收藏的核心“價值”?當記者提及這個問題時,嚴陸根的答案是:價值并不是單指市場價格或藝術價值,而是整合了市場、藝術、歷史等各方面的信息,既有對藝術品未來走勢的預估,又有對藝術歷史價值的考量。
作為是美國紐約大學金融學副教授梅建平的學生,梅建平創建的梅摩藝術品指數,簡稱梅摩指數,以經濟學模型為基礎,用300年來世界著名拍賣行藝術品拍賣的數據作為數據庫,建立了分析藝術品市場走勢的數學模型,以達到預測藝術品市場價格的趨勢。“摩梅指數”將作為南京國際美術展三個大展,兩個論壇的內容之一向公眾發布和推廣,體系化的價值判斷模式使收藏的更具有歷史性、文物性、稀缺性、藝術性和系統性,為掌舵利源集團“文化大轉型”打下了理論基礎,提供了可靠的參考系。
勃發——30億“大計劃”以及“更大的計劃”
如果把“30億造星”的南京國際美術展稱之為“大計劃”,那么整個文化轉型之路才剛剛開始,背后一個龐大的、體系化的“更大的計劃”將隨整個美展的運籌進程逐漸浮出水面。最大的國際化藝術家工作室群鳳凰山藝術園、高規格籌建的鳳凰山藝術研究院、世界最長的雕塑藝術大道等……6年滾動投入30億人民幣,構建立足南京、覆蓋全國、面向世界的藝術產業鏈,作為主辦方和贊助方的南京布羅德文化投資,在接下來的六年內將不遺余力地持續推進藝術家成長計劃,發掘、培養國際上認可的中外藝術家,將其作品推薦給各大美術館、博物館及各大藝術收藏機構和收藏家,建立起國際認可的現代化藝術品公開市場,提升中國美術家和作品在國際藝術舞臺的影響力和地位。經過二十年如一日的發展,廣結了國內外一批文藝家、書畫家朋友,對文化建設的重視和在文化上的積淀,一直都是企業貫穿始終的一條血脈,為集團從地產到藝術的“轉行”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之二:資本
破冰——多重“顛覆”的真實意義
眾所周知,民營機構要辦大展困難重重:一是需要雄厚的資金實力,用于支付昂貴而繁瑣的展覽費用包括運輸、海關、保險等。二是需要有文化部的正規批文,過去國家限制民營機構舉辦美展,所以歷來美展都是由政府主辦。但嚴陸根卻說:“這是中國民辦機構操辦的第一個國際美術展,要讓中國人和外國人都知道中國民營企業家也能辦出最好的、最有水平、最有價值的美展。”此次展覽是首次由民營企業布羅德文化投資有限公司邀請政府和非政府部門聯合舉辦,打破了民營企業不能辦美展的堅冰。
在更為寬泛的內容構架中,南京國際美術展的舉辦極具顛覆性意義:顛覆了民企不能辦國際美展的“金律”;顛覆了藝術品靠畫家、靠人鑒定的模式;顛覆了藝術品拍賣天價與己無關的交易模式;顛覆了單一美展模式……在此前沒有任何舉辦美展經驗的情況下,多重創舉可謂開天辟地,國際化的展覽定位和高專業水準的學術定位,不僅展示出其雄心,露出冰山一角的,更是背后龐大的資本力量。
凝聚——百家匯集背后的秘密
此次南京國際美展在形式上,最與眾不同之處是它的層次感:世界藝術大師展、“沉實的足跡”資深藝術家特邀展、“紛呈當下”征集展,另有兩個高端論壇同期推出,幾個部分逐層深入、相輔相成,其廣闊的維度和專業的深度由百家匯集而成。
“世界藝術大師”部分展出的數十件珍品如:畢加索著名油畫《戴綠帽子的女人》、雷諾阿的成名作油畫《玫瑰花》和《靜物》、莫奈著名油畫《朗香教堂的朝拜之旅》等都來自利源集團的及海外機構近二十年的收藏,“沉實的足跡”特邀展參展藝術家的名單則足見展覽的強大陣容:何家英、薛亮、賈又福、徐樂樂、田黎明、徐累、劉慶和、何多岺、展望、范揚、邱志杰、朱偉等近200位藝術家的精品力作。而在“紛呈當下”征集展中,來自全球4500多個藝術家的作品20000余件最終只甄選精品800件展出,它的背后是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權威專家團隊:全山石、周京新、言恭達等三十三位頂級名家聯袂出席。
生命——可持續性的“造血”系統
在專訪中,嚴陸根主席首次透露了美展首期A、B、C畫家成長計劃,最終將在全球簽約畫家超過1000位,通過兩個合約期十年時間,推出一批世界級的藝術家打造出一個體系完整的“造血”系統。嚴陸根說:“我們計劃前三年每年舉辦一次美展,作為我們的前期探索,并挑選優秀具有潛力的藝術家,從第四年開始將舉辦南京雙年展,以打造藝術界的‘奧斯卡’”。
對于主辦方來說,是以短期收回成本為最終目的,還是以長期培養發掘潛力為目標,南京國際美術展顯然是選擇了后者。通過南京國際美術展覽,主辦方布羅德將與參展的部分藝術家簽約,將其經典作品推薦給芝加哥美術館、大都會美術館等國際知名收藏機構收藏,提升藝術家在國際藝術市場的認可度。同時,每年不少于十次與里昂美術館、中國美術館等海內外知名博物館合作,不定期舉辦主題展覽,不斷提高藝術家的藝術成就和影響力,并全面提升美術作品的藝術價值和市場價值。
關鍵詞之三:勇者
鏈——破天荒的“布羅德模式”
專訪內容中,嚴陸根主席提及最多的是“南京國際美術展”這盤大棋的未來藍圖。在這張藍圖中,包含了生產、發展、推廣、收藏、鑒定等藝術品的各個環節,形成了“布羅德模式”的藝術產業鏈。
南京國際美展配套設施之一——達30萬平方米的鳳凰山藝術園已于日前啟用,園區規劃建設1200間藝術家工作室,首期120間專業藝術創作標準工作室和12個專業美術展館群已正式投入使用。高云、薛亮、管峻、丁方、周海歌、劉赦、沈勤、張新權等百余位國內著名藝術家已經入駐園區。另外,由布羅德推進的藝術家成長計劃正在同步實施中,簽約藝術家將分為ABC三個等級,分別制定不同的培養計劃。“我們有一個按照投資學的模型將對每一位藝術家建立預期成長模型,這也與我們所做的工作相對應,我們每一個工作內容背后都有一個模型在支撐,都有一個經濟指標在衡量,預估以后達到的效果。”嚴陸根告訴記者。6年時間培養,30億資金推廣,不管從硬件水平還是軟件配置,“布羅德模式”都是破天荒的。
真——全名購買時代大幕拉開
“我們所培養的青年藝術家,現在你如果買他的作品,大概只要幾千塊錢,但10年、20年后,就有可能會上漲到一兩百萬。價格的上漲與他們本身藝術水平的提高、社會認知的提高都有關系。也只有形成大眾消費以后,全民購買,真正的藝術市場才能發展起來,才有可能達到5萬億的支柱型文化產業發展目標。”嚴陸根介紹,藝術品全民購買時代的開啟同樣已經列入了文化轉型計劃,而保真,則是根基所在。
布羅德本身將與1000位藝術家簽約,從作品的源頭上,保證直接從藝術家手中拿畫。布羅德與藝術家建立契約關系,并且適用香港法律,從而真正保證契約關系的確立。同時還將建立藝術品指數,為藝術品建立數據庫,即包括藝術作品的所有信息,通過藝術品指數,不僅可以知道整個作品的創作信息,也能知道曾經所有的交易和拍賣記錄,該數據向全球發布,永遠保存。
勇——嘗一嘗國際化的“大螃蟹”
在此次訪談中,嚴陸根主席首次透露了美展謝幕之后的計劃,今年十月、十一月在新加坡、臺北、香港美展將進行首輪巡回展出和藝術交流,帶領藝術家及其作品與國際投行、買家進行一場互動性的學術研討會,全面提升藝術家及作品的知名度。另外,藝術家有機會直接與國際頂級機構、收藏家、學者、評論家互動,可以準確掌握作品在國際美術界的反應,同時也能直接參與作品在國際市場的價值分配,以此打破藝術品交易與己無關的的交易模式。
民營機構推進的藝術國際化,去嘗一嘗國際化的“大螃蟹”,這需要十分的勇氣方能成型。南京國際美術展終極目標是構筑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橋梁,選拔有潛力的優秀美術家,培養國際上認可的知名美術藝術家,提高中國美術作品在國際藝術舞臺上的影響力和地位,培育、建立適合國際藝術品交易規則的藝術品公開市場運作體系,將南京國際美術展打造成“中國的威尼斯”、“中國的巴塞爾”。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