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上目前最貴的畫是美國抽象藝術大師波洛克的《1948年作品第五號》,價格是1.4億美金,合人民幣約10億元。
為什么一張畫能賣十個億?
至于Whisper 為何放出了 Gwyneth Paltrow 那條消息,Whisper 負責審核的主編 Neetzan Zimmerman 對gawker 網站回應稱:發這條消息的人確是知情人士,并且這條消息可信度非常高。
頂級的藝術品里凝聚了人類窮盡整個時代而不能復制的大美,所以才會有人不惜重金購之,藏之,甚至臨死也戀戀不舍,命子孫燒之,帶到陰曹地府。
但具體到某件藝術品,價格的形成原因又并非這么簡單。黃金有價,珠寶有等級,畫卻每張都不一樣,初入此行,仿佛霧里看花,對于花費數百萬收藏一張“紙”的行為,完全無法理解。
但藝術品收藏和投資又是一件越來越普及的事情,于是有越來越多的人教你怎么做收藏,怎么做投資。此類文章,或者談個一鱗半爪,或者談的霧里看花,或者背后別有用心??傊兀姓卟恍加诳?,不懂者看完還是不懂。
作者愛好藝術,但也涉獵市場,出于一種莫名其妙的責任感,翻出一篇自己打印珍藏的好文章,分享給大家。這是我看過最好最完整的分析藝術品價格的文章。文章很長,但你若對藝術市場感興趣,值得耐心閱讀。
只有明白了藝術品如何定價,才能看懂你面前的這張東西,價值是否符合價格。撿漏撿漏,首先得看明白什么是漏?價值大于價格,就是漏。如果價值小于價格,那就是坑,跳進去之后,只能割肉。
珠寶寶石賣的貴,是因為它們凝聚了自然的造化之功;而藝術品的高價,則是人類頂級審美和創造力的物化。
以前畫的好與壞,或者是買這樣的畫花很多錢值和不值,是出于對藝術上的一些認知,比如說這個畫畫得好,人家向我們介紹,師從于誰,就是老師是誰。聽說某某畫畫得好,他老師是齊白石,一聽他老師那么有名,他一定畫得也不錯。這是一種說法。
也有已經很知名的畫家向您推薦這個人畫的非常好。我們看到民國時候很多的畫家賣畫的單子,寫某某的畫某某一平尺。這種都是由藝術家寫的,藝術家之間互相介紹,我們認可他的畫應該值這個錢。實際上是一種藝術價值的認定。
過去更看重的是從藝術本體價值認定的方法,說這個人是某某畫派的,這個畫派很有名?;蛘哒f是某某學院的,比如中央美院畢業的等等,或者說是國家畫院的畫家,當收到這些信息的時候,是做了繪畫水準的認可。
討論藝術品價格該參考社會背景
建國前30年,是政治掛帥的社會。所以當我們在評價藝術品的時候主要看社會功用如何,對無產階級專政,對社會主義建設有沒有好處。無論畫家也好,畫也好,評價一個畫的好與壞,看他對政治服務的好與壞。
文藝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如果不屬于能夠服務的,就屬于要拋棄的了。就是屬于封資修或者是四舊,反正就是一些渣子,歷史垃圾。這個時候是政治決定論,評價語境是社會功用目的。
改革開放以后,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由原來政治決定論變成市場決定論。這是討論藝術品或者書畫好與壞,值與不值的時候,成為非常重要的語境了。因為現在是市場決定論,既不是學術決定,也不是政治決定,而是市場決定。因此,我們今天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實際上是站在市場的角度,站在市場這個特別的緯度里面來討論書畫的價值與價格關系,這就是我們討論的出發點。
如果你要從藝術本體角度來講,其實無所謂有價無價。通常都說藝術是無價的,甚至還可以把一些珍貴藝術品稱之為無價寶。說藝術無價,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我們恥于談價,比如說一個畫展,大家都在欣賞畫,突然跑進來一個人問這畫值不值錢,值多少錢,大家就會覺得那個人非常討厭。我們都在談藝術,怎么跑來一個人問值不值錢。
在討論藝術的時候,說這個東西值不值錢,有一點俗氣。所以從畫家來講,從評論家來講,他們都恥于談價,這是一種態度。
書畫價格定斷的理由
我們沒有統一的定價模型。雖然目前好像有一個很通行的說法,多少錢一平尺,但是畢竟賣藝術品不是賣布,不是賣工藝品,多少錢一平尺,只是便于論價,按平方尺給畫訂價是最神奇的,至今還有人迷信這種方式。但是確實不能確切地給書畫藝術品定價,這種說法只是在商業管理上的一種便利,但是實際上是無法對藝術價值真正說得清的東西。一方面恥于論價,一方面確實說不清。藝術品的價錢是我們遇到的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
市場如何給出價格
除了書畫本身原有的藝術價值以外,我們還看到了藝術品本身其實是要被使用的。藝術品的價值不僅僅是虛擬的(說不清的),它的價值核心就是必須得有使用價值。無論武功好還是文采好,學了一身的本領,最終要給予社會,形成實有價值。古語說:“學成文武藝,售與帝王家。”外國很多畫家都是在皇帝以及權貴們的資助下從事藝術生產或者是藝術創作活動的。比如說提香,米開朗基羅,達芬奇這樣的大師都是教皇或者是貴族向他定畫,其實就是他的贊助人。中國早期的繪畫,宋代的院畫,那也是宋代皇帝的倡導下把畫家組織起來。
很多藝術家取得很高的藝術成就,但是必須拿來為某一些人服務,過去我們每年都開這么一個會,紀念毛主席的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話,有一句話我記住了,文藝的首要問題是為什么人的問題,就是說你要能將虛擬價值轉化為實際價值。毛主席一陣見血地說:你有很高的藝術水準,但是你找不著為誰服務,就徹底完了。因為你沒有服務對象,就等于沒有人買你的單。
畫家如何解決生存問題
有一個畫家叫做梵高,他不賣畫。梵高一輩子就賣掉一張畫,他不主張賣畫,他是真正埋頭畫畫的人。但是他生活非常困難,以至于他的生活來源都沒有了。他到酒館里面去喝酒都付不起酒錢,最后只有給老板畫畫。
《紅色葡萄園》,是他唯一賣出的一張畫。有不同的版本說法,但是我們比較相信他賣給他弟弟了,因為他弟弟是商人,很有錢,但是很有錢也不愿意買他的畫,只是不能看著哥哥餓死,好歹買一張,解決良心問題。后來又倒手賣給比利時的畫家,現在這畫已經存在莫斯科了。他生活非常貧困,以至于貧困而死。后來他精神也不正常了,經常跟自己的畫家朋友爭論和打架。
這張畫當時賣了多少錢呢?賣了400法郎。肯定是不能夠讓他永續生存的,這400法郎在當時購買力怎么樣呢?我們了解了一下,看了一下反映當時的文學作品,在《悲慘世界》里芳汀為了給她孩子治病,賣掉自己一顆牙,那顆牙賣了40法郎。莫泊桑的的《項鏈》,從朋友那里借了一個假項鏈,這個假項鏈值500法郎。一個城市的平民為了出席應酬,戴一個假項鏈,都比梵高這張畫值錢。梵高這張畫才賣了400法郎。如果假項鏈存到今天,再與這張畫比價錢,情況不一樣了。今天這張畫如果從莫斯科拿出來恐怕都要賣1億美金了,假項鏈還是假項鏈的錢。這是藝術品與工藝品的巨大區別所在。當然,《紅色葡萄園》的巨大升值中一方面有較大的藝術虛擬價值,另一方面是后人拿來說事的實際功用價值。這說事的價值是后人追加進去的。
在當時肯定梵高的生活是非常非常艱辛的。我相信今天我們的所有的畫家都不愿意當梵高,他愿意取得梵高這么高的藝術成就,但是不愿意當梵高這么貧困而死的畫家。
因此我們發現,即使為了藝術而藝術,在那樣一個尊重藝術的國度里,比如法國,作為藝術家,僅僅死抱著藝術,也是很難生存的。
畫家如何才能夠獲得生存空間
一般情況下,除了畫畫,畫家是要出去任職的,有一定社會職務。比如說我們現在怎么認知畫家呢?這個畫家到底畫得有多好呢?老百姓是看不懂的,你說讓老百姓看,到底這張畫比那張畫好哪兒去呢?他也弄不明白。當然他知道一個事情,體制價值他明白,就是說這個人是美術家協會主席,那老百姓想,他應該畫的很好,否則他怎么當了主席呢?此外,有些人是副主席,有些人是秘書長,有些人是理事。書法家協會也一樣,在國家畫院也是,我們有國家畫院,國家畫院的院長,人家一聽這個人肯定特別能畫畫,否則怎么能夠當國家畫院的院長,他是以畫家身份當的。當然還有副院長,顧問,委員等等……
畫家職務的社會認知問題
對于老百姓來講,國家畫院的人,他應該畫得不錯,這是老百姓認知書畫虛擬價值的一種途徑,中央美院也有美院院長、副院長,系主任,你是中國畫系主任,應當這個人畫得很好啊,否則怎么當了系主任呢?
當了教授,你是國畫系教授,他應該畫的好。否則他有什么資格當教授啊?當然還有副教授,還有講師,還有助教,肯定助教沒有講師畫的好,講師沒有教授畫得好。百姓在認識藝術的時候,是用一種社會價值方法認知的,不可能讓普通百姓或者一般社會人群有很高的鑒賞水平,這種方法很容易辨識,尤其是城鎮化以后,很多事情要作符號化管理,剛才我們看到這些職務都是不同的符號,這種符號就是一種身份識別體系。
歷史上的藝術家“外賦標簽”問題
明代很多畫家都是有社會職務的,林良是錦衣衛指揮,相當于警長。錦衣衛工資很高的,而且不受編制限制,明代官場每個機構都有編制的,特務不受限制,可多可少。任務多,治安不好,要維穩了,特務就多一點。這個時候皇帝也給畫家都安排這個職務。當然他們不需要做特務實際工作的,我們需要聲明的是畫家只管畫畫。明代皇帝偏愛特務,特務都是高工資,尤其是指揮。謝環和王鄂是錦衣衛千戶。還有吳偉是錦衣衛百戶。還有周鼎和鄭時敏,是錦衣衛的政務。官比較大的都是指揮,林良和呂紀,都是指揮級別的。相當于特務的首長。
這是一個非常極端的例子,畫家跟特務有什么關系。畫家只是領這一份工資,皇帝給畫家訂立一個身價。并且以此顯示對畫家的寵愛程度。
在唐代的時候很多詩人,包括杜甫,杜牧、崔護等人也要做官。杜甫是唐代寫詩最好的,他是工部的,就是工程設計院或者是建設部。而且他還不是正編制,還是屬于巡視員那樣,屬于臨時編制,可有可無的工部員外郎,相當于司局級還是副職局級巡視員。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文豪杜甫,只能當一個建設部的巡視員,他必須得有相應的社會身份,來使得他能夠在社會上生存。
即使是最著名的藝術家,也必須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從古至今,社會給予藝術家生存的環境就是這樣的,一個虛設的官職,就是讓他到一個地方能夠領到工資,不要被餓死,至于給多大的官職,這是由社會評判價值體系決定的。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