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做為學術機構,學會將秉承“多元和諧,組織有力;開放包容,昌明學術;堅守本體,彰顯個性”的宗旨,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來增強學會的實力。為整體提升湖南油畫的學術品質打下良好的基礎,為打造文化強省貢獻湖南省油畫學會的力量。
戴平均簡歷
男,1978年生,湖南平江人, 湖南省美協會員,中國美協會員,進修于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 中國油畫院 北京畫院
重要展覽
2007 作品《追憶》參加全軍美展,北京
2009 作品《戊子-2008》參加第十一屆全國美展,武漢美術館
2010 作品《三角形》參加中國百家金陵展,南京
2011 作品《三角形》第四屆全國青年美展 中國美術館; 北京
2011 作品《37°》首屆“藝術鳳凰”當代青年油畫作品展 獲金獎 中國美術館;北京
2013 作品《世界的起點》等參加戴平均“畫架的背后“個人展 中國美術館 北京
作品參展經歷
2008
作品《城市表情2》參加北京油畫學會首屆油畫作品展,北京
作品《遠方的回憶》參加中國美術館湖南油畫進京展,北京
作品《飄系列》參加首都博物館“融合與創造”展,北京
2009
作品《潮》《遠方的回憶》參加中華世紀壇《彩韻春潮——北京油畫邀請展》,北京
2010
作品《飄系列》參加美國紐約-中國藝術/環球行動交流展,美國紐約
作品《戊子-2008》參加北京時代美術館-時代杯中國青年寫實大展,北京
2011作品《野百合》《光影下的沉思》參加鳳凰藝都-美國洛杉磯藝術博覽會;美國
作品《飄系列》參加宋莊上上美術館建黨90周內繪畫展;北京
作品《飄系列》參加北京馬奈草地藝術中心-經典魅力青年油畫家邀請展;北京
作品《三角形》《野百合》《光影下的沉思》參加鳳凰藝都-ART北京藝術博覽會;北京
作品《西貢女孩》參加鳳凰藝都-中國油畫家越南寫生作品展;南京
作品《飄系列》《三角形系列》鳳凰藝都個展;無錫
作品 《她們從哪里來?》《畫架的背后》參加今日美術館‘‘關注的力量“邀請展 北京
作品《野百合》《失落的青蘋果》《白天里的夢》《37°》參加經典北京藝術博覽會;北京
2012
作品《希望1》《狀態1》參加中國青年新寫實油畫邀請展 中國美術館;
作品《飄系列》參加美國舊金山亞太藝術博覽會; 美國
2013
作品《飛過的黑鳥》參加藝術北京 北京
作品《墻上的風景》參加今日美術館重新對焦全國巡展 廣州
作品《問蘭》參加美國洛杉磯博覽會 美國
作品《彝族老人》參加第2屆全國中青年油畫展 深圳
作品《完成》參加中國油畫學會繪畫與品格油畫展 大都美術館 北京
2014
作品《遠處的雷聲》參加中國油畫學會可見之詩油畫風景展 山東
作品《雪山上的陽光》參加新疆印象創作展 中國美術館
作品《暖》參加新疆國際雙年展 新疆
戴平均作品欣賞

37度 250X160cm 2011年

畫架的背后 168x120cm 2010-2011年

洱海湖畔 110x75cm 2013年

腳步聲 106x72cm 2012年

世界的起點 300x200cm 2013年

望 190X130cm 2007年

狀態 200x140cm 2012年

雪山上的陽光 180x105cm 2014年

三角形 175X175cm 2010年

希望 175x175cm 2012年

追憶 180X190cm 2007年

遠方的回憶 190X180cm 2008年

衍 200x250cm 2009年

暖 200x150cm 2014年

他們從哪里來?190x300cm 2009-2011年
心理場閾的形象再造——從戴平均的畫室幻境看70后寫實油畫的藝術追求
尚 輝(中國美協理事、國家當代藝術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美術》執行主編)
寫實油畫的發展在70后這一代畫家身上又出現了回歸的潮流。70后畫家對于寫實性油畫的熱情,一點也不亞于50后與60后對于新時期中國寫實油畫的投入。從傷痕美術而發軔的鄉土寫實,到以表現城市女性為人文覺醒的新古典主義,新時期中國寫實油畫的發展,不僅隨著中國社會的轉型而發生描繪人物對象的轉變,而且,在審美品格上,也產生了從批判現實的悲劇傾訴,到反映物質生活的富足而形成的古典奢華的審美流變。在寫實油畫語言方面,處于改革開放之初的50后,實現了從模仿蘇派油畫到追尋歐洲寫實油畫源頭的轉向;而直接提供給60后寫實油畫傳統的,則是更為深入的歐洲原屬地的油畫淵源。新時期這兩代寫實油畫家在表現他們所處時代的文化情境的同時,也都深化了中國油畫的寫實技藝與文化底蘊。
70后畫家對于寫實油畫的興味,一方面來自于圖像的魅惑,另一方面也來自藝術市場的強勁需求。鏡頭圖像為畫家提供的,并不止于真實形象與現場空間的形象模擬,更吸引畫家的是光學鏡頭與人類瞳孔并不完全一致的那種呈現世界的方式。相比于前兩代中國寫實油畫家,70后更加直接地運用這種鏡頭圖像,但他們并不是毫無保留地照搬鏡頭生成的圖像,而是既重新剪輯與拼接圖像,也用油畫的繪畫性來修正這種鏡頭語言,剪輯、拼接、修正的根據則是回避正常的視覺再現,探索寫實形象的心理幻境。因而,70后對于寫實油畫的創作,是積極地運用圖像,追尋心理時空、心理場閾的形象真實,在陌生的視覺體驗中體現寫實油畫的當代性。70后這一代畫家的生存現實,是形成他們創作態度的另一重要因素。畢竟,能夠進入體制的畫家在這個經濟社會是越來越少了,大部分畫家對于職業畫家身份的確定便不得不依附資助人制度,而當下中國寫實油畫的方興未艾,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于藝術資本對于寫實油畫的投入。70后寫實油畫家的藝術取向,便是他們在現實生存中的一種文化選擇,心理的焦慮也往往呈現在他們對于幻覺真實的審美追求上,這或許揭示了他們為何喜愛超現實場閾描述與非真實具象刻畫的緣由。
作為職業畫家,戴平均把他們這一代人的生存感受都轉化到自己對于畫室場閾的描述里。在畫室這個社會的小角落,他展開了與家人和社會的某種聯系。他作品里,既有他自己、他的愛妻與小女,也有他的父母、親屬及友朋;他作品描繪的,既有他們這個年代的青春年少,也有因女兒生病而牽動一家人心思的親情敘事。畫家用不多的人物形象,展示了當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了的小人物的生活狀態與人生命運,作者試圖通過這些觸手可及的形象,呈現出我們對于每個生命個體的敬重。當然,這些作品也寄予了畫家對于愛戀的幻想,畫家對于絲綢的興趣,在某種意義上也體現了一種性隱喻,尤其是酒紅色的絲綢不斷重復地、非現實地裝扮在女性坦裸的胴體上,更給人以性幻想的暗示。
這些作品的魅力,無疑來自于一種樸素的真實。這種真實并不止于畫面人物那種平凡的素樸,更多的是對于畫家心理體驗真實感的捕捉與再造。畫家把這些作品幾乎都設置在畫室的場閾內,那些和這個社會小角落構成聯系的人物,都在這個場閾里似有若無地顯現,仿佛這些人物一直飄蕩在畫家的思緒里,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他的生活。因而,他的畫面總是設置在一種寫實而非真實的時空里,有的人物懸浮在半空中,有的墻壁伸出抓握的手,有的在畫中畫內展開真實的海景,有的在畫面的邊角透出異幻的空間……這些因時空的交錯而形成的陌生圖像,總給人帶來一種懸浮的心理感受。這種異樣的懸浮,或許就是畫家真正要在畫面里表達的一種真實的內心情境或心理幻覺。
這種懸浮的心理場閾,大部分都是通過低視點的透視和極為細微的形象描寫來實現的。這一方面體現了畫家對于鏡頭圖像的參照,另一方面則體現了畫家如何用繪畫性寫實來修正這些鏡頭圖像。他的許多作品的視線都設置得很低,因而畫面人物下半身往往顯得越發修長,這無疑是典型的光學鏡頭語言。但畫家在形象的塑造感上卻加入了自己對于形象的想象,許多畫面的光影被設置在窗戶射進的斜光中,人物形象不僅因這種斜射光而凸顯出體量感,而且投影因時光的變幻也制造了心理表達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恰恰是畫家對于這代人介入社會那種茫然不知所措的一種表露。畫家一直在作品里用古典主義的色調來渲染一種超越現實的美感,這是戴平均一直在畫面追求的古典主義氛圍。也即,他通過古典主義的寫實語言去消解現實的真實形象,以此修正現實人物的圖像性,賦予鏡頭圖像以古典油畫的審美意蘊。他在寫實語言的表現技巧上逐漸成熟,不論是人物體態整體節奏感的把握,還是人物面部形神的刻畫,都開始顯現出扎實的功底;而筆觸繪寫的隱與顯、虛與實,肌理鋪墊的厚與薄、松與緊,色調微差的冷與暖、強與弱,都開始呈現出他的精繪細作和古典寫實油畫的修養。
應該說,戴平均是近年來認知度較高并被廣泛關注的70后寫實油畫的代表性畫家之一。在短短的幾年內,他的作品先后入選了第十一屆全國美展、第四屆全國青年美展、金陵百家油畫展、2012新寫實油畫展和全國青年油畫展等并獲得首屆藝術鳳凰青年油畫展優秀獎,顯示了一位青年才俊應有的銳氣。當然,在擴大畫室的社會表現度以及如何運用更加嫻熟的寫實油畫語言探索當代人文圖像的表現方面,尚有諸多空間需要畫家去提升和修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化生長點,中國寫實油畫的歷史演進,也正因為每個時代不同的文化特征而形成了各具風貌的人文形象與寫實語言。對于心理場閾形象真實的再造,無疑已成為70后畫家將圖像與繪畫融為一體的時代標簽。
2012年6月9日星期六午后雷雨于北京22院街藝術區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