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建達
1967年生于北京。探索環境浮雕壁畫藝術之路始自90年代初,主攻銅浮雕壁畫。系中國雕塑專業委員會會員,中國室內建筑師學會會員,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員。民間有銅雕“北安”之稱。
2000年,安建達藝術壁畫浮雕獲中國裝飾協會推薦產品。
2001年,安建達藝術作品赴英國巡回展,被當地藝術收藏家收藏。
2004年,安建達藝術壁畫入選第十屆全國美展壁畫展區。
2005年,安建達藝術榮獲第十二屆中國藝術博覽會金獎。
2005年,受邀旅游衛視錄制電視專題片《千錘百煉的藝術》。
2006年,作品入選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工藝美術大展。
2007年,作品入選中國雕塑專業委員會中國“泛雕塑”藝術大展。
2009年,受邀中央電視臺錄制專題片《銅雕俠影》。
2011年,受邀創作天津市政府出國禮品。
2012年,2013年,獲文化部“藝術市場”雜志推薦的“具有學術價值和市場潛力的藝術家”。
2013年,受邀錄制中國有色金屬網絡電視采訪專題《我比大師少一橫》;
2013年,受邀為由李鐵映擔任組長兼總編輯的《中國工藝美術全集 技藝卷》完成其中鍛銅藝術部分的實物鍛造展示。
2014年,受邀香港衛視錄制專題《藝術之路》。
文/曉穎
安建達已經有17年的公共環境銅壁畫藝術經驗,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了這一領域的代言人,一般來說,公共環境藝術需要顧及環境以及決策者的要求,是一種“捆綁型”的創作模式,而自我創作,則可以拋開約束任思想馳騁,安建達在這方面的熱情絲毫不亞于前者。他說:“我一直試圖探索銅的柔軟質感,希望用溫暖的述說,搭上時間、生命的脈搏。”
安建達說過一件事情,在云南采風的時候,無意間得到一面鏡子,表面上看,這明顯有著幾十年歷史的破鏡框并沒有任何的新奇,可安建達面對著它,突然覺得好像過去的時光一下子都擁擠過來,影像在腦子里翻轉和凸現。具體描述這樣的感受時,安建達說:“我覺得時間是個很殘酷的精靈,因為人類有了記錄或者記憶,這樣的殘酷就會顯得更加攪動神經。過去的不再來,美好的東西都蒙上了一層紗,讓我們呼喚,又讓我們無法復制。藝術表現這樣的概念,經常會停留在表層的懷舊上,我意欲創作出更加直擊心靈的作品,表現出的不僅僅是歲月在物件上的磨痕,而是心境的磨痕。”之后,安建達帶走了這件沒人要的鏡框,用銅鍛造了自己小時候模糊印象的“兔爺”,讓他們結合在一起,這就是作品《過年》的誕生過程。安建達又說:“斑駁的鏡框和銅雕作品在一起,我分不清哪個是新的哪個是舊的,框子不是作品的附屬,也不是裝飾,而是融為一體的,他們共同在表達著冷靜的回望和存在。”
2006年,安建達參加全國雕塑論壇,發表了《雕塑需要民族藝術的元素》的論文,之后,他的另外一篇文章《由壁畫創作隊伍缺乏民族文化的底蘊說起》在“人民美術”上發表。當問到安建達創作的作品是否趨于傳統的時候,安建達說:“這是一個極其容易混淆的概念,傳統的題材到底是什么,現代的題材又是什么,很多的所謂業內人士未必清晰,甚至將其對立。其實,就藝術作品來說,感動人的就是優秀的,因為藝術本來就是人類勞動之余的愉悅的產物,將其分類之后,顯得那么古板和刻意。我本來就是倡導民族的、民間的文化的融入,與形式上的傳統和現代沒有任何的關系。”在瀏覽安建達作品的時候,作者看到了他的一幅近作,是銅板上的線條勾勒,流下的似乎是水滴的感覺,又是連綿的雨線。問安建達當初的想法,他解釋說,之中沒有什么具體的寓意,就是想起來當年的姥姥在窗前凝思,那是夜晚了,下著雨,雨水劃出了不規則的線條,他那時候還小,突然醒來的時候記憶深刻。那也許是她老人家正在回顧自己的往事,也許是眾多美好或者苦難涌入心里,總之,那時刻,覺得是最美的時刻。
由此,便聯想到關于當代藝術與古老銅藝術的結合,他有著自己的理解:“銅藝術是傳統的手段,所謂的當代藝術于中國是外來的浸入,兩者其實沒有沖突,應該有著融洽的契合點。如果說我們的傳統和當代藝術有沖突,那絕對是思維的沖突,當代藝術在國內太不成熟,并沒有從根上延續起來,而是外來的藝術突然的介入,介入得相當唐突和別扭。我們的生活需要現代的元素的介入,但是,更需要介入的時候有著自己的萌芽基礎。”
安建達在一篇文章中說:僅就國內當代藝術來講,作品多,優秀作品少得可憐,現狀如此。這與從事現代藝術的作者們思維形式直接相關,眾多的作者,將當代藝術的表述主題理解得非常單一。任何的藝術形式,都有著多如雪片兒的表述主題,而一到國內的當代藝術中,很多的人就非得蜷縮了身子往墻角兒鉆,只看到了兩個主題:政治和性。當然政治和性是永恒的主題,當代藝術更容易承載他們,可絕不是唯一的主題。即使吧,非要盯死了不罷休攔也攔不住,也要經過慎重的思考、靈感的真實的爆發和非常合理的手段來創作,當代藝術的創作從某種角度說,較之傳統的藝術創作更加不易。當代藝術垃圾中有兩個典型的現象,其一,在政治為主題的表達中,過分強調了悲慘和扭曲,分裂歷史之后嘩眾取寵,更有甚者,本來陽光燦爛,非要裝出一副苦大仇深,就差往自己臉上倒硫酸了,這是病態創作、盲目效仿、期望走捷徑的不良態度;其二,表現性的骯臟和非正常現象,將一切概念都引向此處,不厭其煩地張揚著用以吸引外界的關注,且沒有深的內涵,只有赤裸的堆砌,此種創作者如同怪胎一般,“創作”出自己很享受而他人很翻腸倒胃的“作品”,即便他們將畢生精力都投入到肚臍之下三寸方位,也只能落得沒完沒了獨自“耍流氓”。
安建達在2014年創作了一些作品,綜合取名為“舊日磨痕”,完成后即被收藏家收藏。這也是他在環境浮雕創作之余的個人個性作品的一部分。安建達的理念是,很多的舊日磨痕不應該是無病呻吟的述說,更應該是作品與人的對話;很多的現代理念的創作不應該是無根之草,更應該是作者從生活底蘊中爆發出來的感嘆。
作品賞析:

《潮濕的記憶》 40x30cm 2014創作
《傳說》,60x50cm 2003年創作

《過年》,40x30cm 2014年創作

《接軌之一》,與韓盈先生合作 80x80cm 2013年創作

《接軌之二》,與韓盈先生合作 80x80cm 2013年創作

《滿倉》,60x45cm 2014年創作

《生命一隅》與韓盈先生合作,30x36cm 2014年創作

《向布堆畫致敬之一》,200x39cm 2010年創作

《向布堆畫致敬之二》,200x39厘米 2012年創作

《浴火》,80x80cm 2013年創作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